圖書週年慶(止)
內容連載 頁數 4/8
道歉的對象就最重要的意義來看,當然是「直接受害者」,再者則是遭受「傷害」波及的相關人士。例如直接受害者的親朋好友、公司同事和有貿易往來的公司等。這些人說起來都是「特定的對象」,加害者可以感受到他們的憤怒情緒,要想出因應的方法也相對容易。

不過這年頭還有一個絕對不能疏忽的對象,那就是「社會」。一旦遺忘、輕忽這個族群,就會讓風暴持續「延燒」,引起大眾的批判。

這裡所說的「社會」,我認為和過去的「社會大眾」有些不同。隨著網路的普及,形成了「網路社會」,社會的模式也隨之有了更多樣、多元、多極的發展,產生了一群藏在螢幕後,不見身影、年齡和性別不明的「新大眾」。這群新大眾會隨著話題化為各種不同的「生氣的人」。他們所感受到的痛楚、憤怒,程度等同於受害者,甚至可能超乎其上。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之中有一部分的人雖然很生氣,但畢竟自己不是直接受害者,所以有一半是帶著看好戲的心情在炒作。

儘管如此,我們已經無法忽略這群「新大眾」的存在。尤其是媒體會大肆報導的新聞,大多都是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的事件,所以他們的憤怒理應被視為「社會的憤怒」,納入道歉的對象範圍中。即使是私人問題,只要受害者將事情曝光在社群媒體上,也有可能引發「社會憤怒」。

要向「社會憤怒」道歉其實是一件難事,由於是「不特定的對象」,所以很難掌握到底要做什麼,以及做到什麼程度才能獲得對方諒解。就算今天獲得了一千個人的理解,只要有一個人大聲唱反調,事情就無法圓滿結束。我們只有在抱怨減少,且擁護的支持聲浪明顯變大後,才能認為事態已經穩定下來。

除了「向誰道歉」之外,「道歉的順序」也很重要。一定要先從受害最嚴重、最生氣、最困擾的人,也就是「直接受害者」開始,其次才是相關人士。雖然不能無視「社會」,但要將其放在最後。

如果弄錯道歉對象和順序,就會招致「搞不清楚到底在跟誰道歉」的批評,就算道歉也於事無補。

二○一六年初,某位人氣女星和音樂家爆出不倫戀。女星不但召開記者會說明事件原委也道了歉,但是大家根本不曉得她在對誰、又是為何而道歉,導致她一時失去所有工作。雖然她後來也出席過幾場記者會,不過與外遇對象及其家人、贊助商、電視台及藝能界的互動方式,看起來有些故作姿態,所以後來眾人對她的評價也說不上好。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