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8
Chapter 1 同理心日記
「十二歲的孩子在遊樂場上像八歲的小孩一樣……他們似乎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霍布魯克中學教務長評論學生的「同理心落差」
為什麼要寫一本談對話的書?我們不是一直在講話嗎?我們傳訊息、發文、上網聊天,甚至在螢幕上發表高見,感覺相對輕鬆自在。面對親朋好友、同事、愛人,我們選擇貼近手機,而不是貼近彼此。我們坦言,相較於面對面或講電話,我們更愛傳訊息或寫電郵。
這種新的連結方式使我們的生活開始陷入麻煩。面對面的對話是最有人情味、也最人性化的事情。唯有在彼此面前,我們才能學會傾聽,才能培養同理心,才能感受到有人傾聽的喜悅。對話也促進了自省,自省是我們的自我對話,那是童年發展的基石,而且會延續一輩子。
但如今我們老是想逃避對話,即使我們隨時相連,卻避不相見。因為在螢幕上,我們可以展現出自己想要的樣子。當然,任何形式、任何地點的見面都是一種表演。但在網路上,我們更容易隨心所欲地構思、編輯、精進我們所呈現的樣貌。
我們會說,「無聊」時滑手機。我們已經習慣不斷地接收各種動態訊息、資訊和娛樂,所以常感到無聊。我們老是心不在焉,在課堂、教會或商務會議上,我們只注意感興趣的東西。當我們對主題不感興趣時,就把注意力轉向隨身攜帶的電子裝置以尋找其他的樂子。現在字典裡有個字叫phubbing(低頭族),意指一邊做別的事情,一邊滑手機。學生告訴我,他們經常那樣做,一點都不難。
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是一人部落,窩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忙裡偷閒查看訊息,或是受不了線上誘惑,偷偷上網瞄個幾眼。現在連孩子也不面對面聊天了,而是改傳訊息;他們也不做白日夢了,不再花時間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
於是,這形成一股逃避對話的風潮,尤其是逃避開放式的即興對話,那種天馬行空、充分投入的交流。但是那種對話正是我們培養同理心、拉近人際關係、強化社會行動的方式。教育和商業的創意合作,就是在那種對話中蓬勃發展的。
共
8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