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8

撇開道德譴責,看看一些數字與事實。慘死的移民恰好不是窮人。為了偷渡,他們必須籌資至少兩萬英鎊,給付給中國與歐洲的人蛇集團,這個數字代表他們的信用能力。也就是說,他們過去生活的儲蓄加上他們在中國大陸的借貸能力,再加上他們未來的工作能力,他們每人至少有兩萬鎊的身價,而這個數字是偷渡集團決定的,也就是一個經過計算、貼近現實的市場價值。而在英國,七%的失業人口加上六%信用有問題的人,是連貸款資格都沒有。按照市場規則,信貸能力愈高的人愈富有,因此實際上,這些偷渡客比十三%的英國人還有錢。別忘了,英國的人均生產毛額有三萬多美元,所以在世界市場尺度上,這些死者並不窮,在英華人無須為了有這些「窮」同胞而覺尷尬。
 
另個事實也該澄清。臺灣眾媒體報導,說什麼英國的福利制度好,所以吸引非法移民。事實恰相反,如果偷渡是為了享受社會福利制度,一定得先申請庇護、取得身分,而在尋求庇護階段,享受不到什麼英國的福利制度。尋求庇護者,有的被限制居所,不能自由活動;有的政府不給現金,只有食物點券,生活情況只會比他們在自己國家還糟糕。就算取得身分了,好手好腳沒家累的,申請社會福利根本過不了。所以,移民不是為了享受福利而來。
 
講白了,偷渡是要來賺錢的。花了大把銀子偷渡而來,光靠社會福利救助,如何攢錢與還錢?偷渡者是勞動者,非被救助者,他們是英國經濟發展的貢獻者。
 
為何這種現象在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前少發生,而在一九九○年代全球化的熱潮下頻頻出現?什麼因素形成了移民勞工市場的存在?一方面,改革開放造就了中國驚動世界的經濟奇蹟,成為開發中國家欣羨的典範,但這個成就是奠基在農村的破產上:國營企業被支解、社會安全網崩解,農村青年或到珠海、東莞陪臺商睡覺,或者冒險遠渡重洋,他們匯回農村的錢讓老家得以繼續生存,基礎建設得以維持。所以,評議多佛慘案的臺灣學生不應不屑中國的窮,應該「佩服」中國政府此種犧牲人民以致富的手段。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