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9
晚年才登上政治舞台顛峰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果爾達.梅爾夫人(Golda Meir, 1898∼1978)在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七四年期間內擔任以色列總理,多次領導她的國家度過重重危機。她首次擔任以色列總理已經七十一歲,比溫斯頓.邱吉爾開始他的第一任首相任期的六十五歲、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開始第一任總統任期的六十九歲還晚。梅爾夫人離世前,被認定為以色列之母。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1918∼2013),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人物,於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九年擔任南非第一任民選總統。曼德拉七十六歲才出任總統,即便被監禁了二十八年,他還是保有清楚的想法與堅強的意志。曼德拉為他的國家在各方面形塑了新樣貌,直到本書撰寫之際,他都還是自由南非的象徵。
有些人可能會說,此處所舉的六個在晚年還能有創新成就、登上巔峰的人物,他們不過是因為幸運地擁有好基因,才能夠在晚年都還維持心智上的敏銳。但令人振奮的是,無獨有偶地,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至此,我們已經可以進到我的下一個,起初有點出人意料的論點。
我想說的第二點,失去部分的認知能力,並非認知能力的終結。一個失去部分認知能力的人,即便被測出有認知功能下降情形,甚至有早期失智症狀,還是能在重要事情上具備足夠的生產力,或是在認知方面具備競爭力。我稱這樣的人為遭受侵蝕卻依然強大的心靈。人們在失智初期還能對社會、文化和政治做出重要貢獻,這想法一開始聽起來很不尋常,但仔細思想歷史事件後,就會感到震驚。根據文獻記載,某些最重要的政治決策(可能具建設性,也可能具破壞性)或是偉大的藝術創作,都是由飽受老化時的神經症狀所苦、甚至已有早期失智症狀的長者所做出的。這樣的狀況不只存在政治和藝術領域,哲學界與科學界也有類似狀況。
共
9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