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8/9
@
德.庫寧的作品持續進化到他生涯的最後一刻。一九八○年代他作畫的手法持續拓展,他的朋友暨他的傳記主筆愛德華.萊伯(Edvard Lieber)就說,德.庫寧在一九八○年代晚期開始進入「超活躍形式」:作品簡約、顏色明亮、線條流暢如波。德.庫寧在安然進入八十歲時,注意到自己的變化。他說:「我的調色盤裡有各種顏色,只是全都走了色調。以前,我要不斷去瞭解我不知道的事情;現在,我則漸漸不記得過去記得的事。」這樣的改變不僅僅是畫作風格的改變。對德.庫寧來說,繪畫永遠是能更深入瞭解各種事物及自身經驗的一種方式,而並非只是試圖模仿各種風格。多年前他就曾說:「風格是騙人的︙︙塑造風格只是對著自己的焦慮說聲抱歉。」
麼說來,德.庫寧創作上的變化反映了他的哪些自身經驗呢?他的認知功能變化,又在他的藝術裡扮演什麼角色呢?這樣的效果是好還是壞呢?還是好與壞交雜呢?德.庫寧的改變並沒有巧妙地躲過藝術評論家的眼睛。他的改變被視為一種進化而非退化,那些作品有著前所未有的洞見與理解。「畫面的節奏變得更加沉穩、充滿反思,空間更加寬闊──一種新的秩序出現,一種從未見過的冷靜──德.庫寧已從他的疾病中跳脫,他的作品更原始而空靈、運用隱晦的意象去表達背後具體的靈感來源是什麼。」大衛.羅桑德DavidRosand)這麼寫道。「德.庫寧從未遠離大自然,如今又更加親近大自然了。」《紐約時報》的薇薇安.雷諾(Vivien Raynor)則如此描述著。
以上便是二十世紀兩位偉大的藝術大師—愛德華多.奇利達與威廉.德.庫寧的故事。當阿茲海默症於逐漸摧殘他們的生活其他面向時,兩位仍舊在藝術領域創造出一流的作品。無論這種現象背後的解釋是什麼,讓我們先讚嘆一下這個真真實實存在的現象神奇的力量吧。
共
9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