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
’’揭穿假新聞’’教戰守則

’’揭穿假新聞’’教戰守則

  • 作者:
  • 出版日期:2018/12/01
內容連載 頁數 2/4

藉著提出可在線上進行的實證研究,描繪和調查的不同方式,本指南目的在透過此一快速演變和高度爭議的議題,充實公眾討論以及催化集體探究。終極來說,我們希望不僅能夠對假新聞議題及其相關現象提出更好地說明,也能裨益更為實質的公眾參與。 我們期望本指南有助於促進更廣泛的公眾辯論,並投入與假新聞和其他虛構故事流通有關的平台和政策,法律和基礎設施,以及技術和標準的重塑過程。 這包括持續地留意這些不同反應下的可能意外後果,以及其他的利益和關切。

本指南探討了假新聞並非只是在線上流通的另一種內容型態的觀念,然而正是這種線上流通和接收的特性將某事造就成假新聞。就此而言,假新聞不僅可以從訊息的形式或內容來考量,而且可以從促進其流通的中介基礎設施,平台和參與式文化的角度來觀察。 從這個觀點來看,如果不考慮它的線上流通,假新聞的顯著性將無法完全地被理解。 正是這種對流通的認知也使得我們能夠追踪為何一開始為特定目的之諷刺材料可以被重新包裝為超級黨派化的點擊誘餌來創造廣告金額,然後以一種危險的政治錯誤訊息的實例寫照繼續其生命。

因此,本實地指南鼓勵從孤立關注虛假故事的形式內容轉到了解它們在線上傳播的情境。這種轉變指出了“不足模式”(deficit model)方法的局限,因為該模式可能意味著虛假故事所以興盛只是因為真實資訊的缺乏。 在這份指南中,我們建議了描繪和應對假新聞的新方法,藉以超越單純識別和事實查核可疑聲明的行動。這些新方法包括對流通做“較深厚”的解釋以便發展出對假新聞如何流傳和動員民眾的更豐富地了解,對”虛假性”做更細微的解釋,以及更適合此現象的回應。

雖然線上和平台指標通常利用 Theodore Porter 所稱的“表面描寫”,亦即如總按讚,分享,貼文等集合數量來衡量參與度,但我們建議用不同的方式來探索不同的公眾如何參與假新聞並對其賦予意義,以及假新聞如何在過程中刺激和動員不同的行動者。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儘管一開始是在對假新聞進行查詢, 最終則是顯露了多樣的線上草根政治,媒體和參與性文化,以及環繞它們所聚合的社會和政治議題。 其中一些發現,甚至可能挑戰我們對線上,草根政治行動形式和格式的想法,並促使我們對其做一重新思考。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