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4
我們從來不把海岸線當成門面,應該是我們集體意識上一直認為海邊並不重要,所以,被如何對待似乎也無關緊要。除了「港口城市」外,臺灣似乎很少城市以「海岸城市」為榮,遑論以海岸為特色及資源來發展城市景觀與文化。我們用醜陋、缺乏生氣的水泥建物取代原本開闊美麗的海岸或海灣。過去,來去的浪濤如琴弓往復,奏響海岸線如鳴弦,如今浪濤擊打在水泥堤塊上,如戰鼓催嚎,氣氛肅殺。和諧轉而爭戰,是島國與海洋關係惡化的寫照。海邊不是垃圾就是水泥堤塊,不然就是重汙染工業區,下一代的島國子民,恐怕已經失去夢想海洋的機會。
尾聲:走一段海岸,能看見甚麼?
或許你會問,來到海邊,除了戲浪、玩水、吃海鮮外,還能看見(得到)什麼?
沿著海岸走,一定會遇到河口。流經陸域的河川,在臨海的下游河口展開雙臂,讓攜著豐富有機質的河水進入海域,鹹淡交匯。河口是重要的海陸生態通道,不少升溪型或降溪型魚族在這裡進出、交流。
沿著海岸走,經常會遇到漁港或漁村。一座漁港或漁村,可是累積數百年臺灣漁業文化的集體展現。港裡泊靠的每一艘漁船,漁村裡的漁人以及船上的漁具,都像是臺灣漁業文化博物館般,展演著累積數百年,探索不盡的漁撈知識和故事。
臺灣西南海岸養殖漁業發達,潮間帶養殖或魚塭養殖,四處可見,有不少養殖種類,無論技術、產量或規格,都具國際知名度,這些產業形成的資產,無論文化或藝文研究或藝文創作,在臺灣都還少見,也就是還有極大的量能和極大的發展空間。
除了漁港,走一段海岸還會遇到商港。島國資源有限,進出口貿易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而貿易依賴的就是海運。臺灣中小企業發達,因而海運發達,無論貨櫃船或散裝貨輪,整體運能馳名國際。這裡進出的每艘商船,可都是越洲跨洋,航線連結到全球商港,連結全球所有海浪拍得到的岸。
一九八七年臺灣解除戒嚴後,海岸海防管制漸漸不再如昔日森嚴,加上近二十年來遊憩活動風氣興起,海岸活動逐漸多樣化,譬如:釣魚、衝浪、浮潛、牽罟活動等等。海濱活動本身,只是一連串後續資源點狀浮出海面。以文學創作當例子來說,每樣活動,都會是目前臺灣文壇少見的海洋文學題材。
共
4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