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這一天,讓我好好聽你說話
傳統課堂的景致我們都很熟悉。「嘴巴閉上」、「安靜下來」、「不要講話」……這幾句話在老師口中,可能排得進榜單前十名。在課堂中:
只會有一個聲音—老師的聲音。
只會有一個正確的意見—老師的意見。
只會有一位英明的君主—老師。
寂靜的課堂風景
老師的話是聖諭、真理,是不容挑戰的存在。老師掌握了說話的時間,也掌握了力量。課堂中的權力懸殊,孩子只在一個情況下被允許說話:下課的時候。
於是,孩子的聲音被壓抑,苦尋不著出口。
在這樣的體制下,大人又莫名其妙期待孩子能一說話就不同凡響;或著輕易下結論,認為孩子不會說話,大概是不喜歡說話、沒有想法吧!
但,說話怎能一次到位?它不就和騎腳踏車、打籃球或任何事一樣,需要經過無數的練習嗎?
一開始說話總是稚嫩的,如果孩子一開口就被打槍、被審判,甚至連練習說話的機會都沒有,我們怎能奢望教育出會說話的孩子呢?
作家楊照曾分享自己女兒在德國求學的經驗,他在《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一書中,點出台灣孩子在課堂不說話的原因:
「在台灣,有意見、發表意見被視為特殊表現,不是正常狀況,因而也就必然認定:特別的、優秀的意見才值得表達。
德國人沒有這種觀念。對他們來說,有意見,直接、誠實表達意見,才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也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
營造說話的課堂:一場另類的「期中考」
我相當幸運,來到一個鼓勵學生說話,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說話的學校。
一年級新生才入學兩個月的時間,開平餐飲學校就舉辦一場別樹一幟的「期中考」。
這個「期中考」沒有紙筆測驗,我們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簡報者,透過開口說話,展現為期兩個月的學習。
這一天,我們邀請所有家長前來見證孩子的成長,甚至打破老師為評量學生的唯一準則,讓家長參與評量,也期待教育的三個關鍵角色:家長、老師、學生,可以一起相互共學。
我們讓家長好好聽孩子說話,看他們第一次穿上西裝,用簡報、戲劇、展台或海報為輔助,說出自己的成長與喜悅。
這段時間的課程主軸為「我與自己」,從自己的過去出發,摸索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家族故事脈絡;重新發現自己的現在;最後勾勒自己的未來,設定學習的目標,一步步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