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5

以上是人類對九二一地震的記憶,而如果島嶼也有記憶的話,它會記得草嶺堰塞湖在此之前已經出現過好幾次,也許甚至在有文獻可考的一八六二年臺南地震前就出現過。九二一地震後,原本翠綠的九九峰被震出大面積裸露地,有輿論認為應派遣直升機撒播植物種子以盡速恢復舊觀,但崩塌本是地質循環的一部分,而土壤本身就是種子庫,崩塌能為蟄伏的種子帶來機會。地質學家王鑫就認為,地震山崩造成的裸露地,可能有利於紅檜、扁柏等巨木的繁殖 。事實上根據衛星影像判釋研究,在自然演替情況下,九九峰在震後一年平均植生復育率已達四十七‧一% 。也許群山一夕禿頭的震撼,從島嶼的深時間尺度來看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事。
 
不幸的是,與島嶼的六百萬年、巨木的上千年相比,人的一生過於短暫。我們將過去一萬年內曾活動者稱為第一類活動斷層,過去十萬年到一萬年間曾活動者稱為第二類活動斷層,但臺灣地震科學觀測至今不過百年,在深時間的尺度,第二類活動斷層可能明天就會錯動,車籠埔斷層即是如此。根據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等人的研究,車籠埔斷層再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時間約在西元二三四○年,正負誤差九十年 。包括王乾盈在內的許多學者都十分擔心的梅山斷層,上次發生大地震已是一百多年前,當這些再現週期最少百年以上的斷層再次錯動時,上一代親歷者都已不在人世。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我們真正的敵人並非大地震,而是時間導致的遺忘。二○一○年一月,海地首都太子港發生震矩規模七點○的地震,造成三十一萬人死亡,同年三月發生在智利、震矩規模八點八的地震,死亡人數為五百二十一人。兩者的對比顯示,災情嚴重程度並非完全取決於自然因素,還包括地震是否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該國的社會體制與防災整備完善度。海地除了是世界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且太子港上次發生大地震已是一七七○年的事,種種因素使人民對地震根本毫無招架之力。英國地震學家穆森(Roger Musson)因此在其著作中指出,相較於地震頻繁的城市,地震較少的城市發生災害的可能性更高 。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