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7
其中一個論點,就是阿德勒不談純粹的心理學,而是直接討論人際關係。另外一個、也是當初阿德勒心理學讓我印象最深的論點,就是他不認同因果論,反而提出了目的論。雖然在我主修的古代哲學中,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早已對目的論提出論證,但我對阿德勒將此理論與教育和臨床融合後的應用要更感興趣。
阿德勒心理學與其他心理學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並不認為疾病治癒了或沒有異常,就代表「正常」。他經常針對什麼是正常、什麼是健康以及什麼是幸福,進行反覆的討論及辯證。他認為,無論我們目前處在何種處境,都要明白什麼才是正常或健康的生命,然後努力學習及做出修正,讓自己可以走向正確的道路。阿德勒心理學為正常及健康的生命制定了極為明確的藍圖,並提出非常具體的方法幫助我們達成目標,這一點讓我深感震撼。從此以後,我在研究哲學的同時,也展開了對阿德勒心理學的追尋。
阿德勒將使你發現,世界竟是如此簡單
本書主要是根據阿德勒學說的觀點,提出阿德勒對於「如何找到幸福」這個曠古難題所做的回應,並希望能給予那些在黑暗中迷茫摸索的人們一份活下去的勇氣。當中雖然有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部分,但大家若能從整體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理解,就算是我的榮幸。
曾與阿德勒在維也納共事的精神病學大師莉迪亞‧吉哈(Lydia Sicher),於某個星期六閱讀了阿德勒的著作《神經質性格》,當時剛好星期一也放假。
「雖然天氣酷熱難耐,但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個人獨處。我將阿德勒的書從頭到尾看了三遍。星期二的早晨,我激動地從椅子上站起身,發現世界變得完全不同了……阿德勒讓我發現,原來世界竟令人難以置信地簡單。」
希望本書能讓讀者窺探到阿德勒心理學的一角,並成為愛上阿德勒這位大師的契機。
你現在就很好了,不需要「變得特別」
當孩子們「虛張聲勢、張牙舞爪,好像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就能獲得成功及優越感」,他們會做出這樣脫序的問題行為,並不是因為缺乏關愛,而是他們的勇氣遭到挫敗了。
阿德勒心理學將這種勇氣稱之為「甘於平凡的勇氣」。因為缺乏甘於平凡的勇氣,沒有信心接納原本的自我,所以剛開始總是想要變得特別優秀;一旦不成功,就只能變得特別糟糕——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快獲得「成功及優越感」。
共
7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