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內文試閱一】
從焦慮到憂鬱:
面對荒涼,能夠找到什麼名字面對自己呢?
當他走到荒涼的地方時,他甚至不知道「荒涼」是什麼意思?他只是走回心中,很久以前被他拋棄的所在。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認識他,他每天依然走在無人的暗巷,或擁擠的市場。
荒涼的所在,還有什麼嗎?
如果精神分析的觀察和想像症狀的變化,是從「焦慮」的視野挪移到「憂鬱」,這是指什麼呢?如果還要秉持著精神分析對於表象之外的著重,而這些內容被稱作「精神官能症」的表象,卻是左右著目前精神醫學的視野,是否也會影響著分析治療的關係和進程?
這是什麼意思?難道「焦慮」和「憂鬱」這些症狀,不會影響著治療關係嗎?當然會影響!不過如果以長期的心理治療,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來說,會發現個案主訴的這些症狀,更像是他們想像——這是要來治療的理由,不然就找不到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來治療。就算是預先想要做心理治療,而不想要服藥的個案,仍是常見這種態度。開始心理治療後,治療師會很快發現,如果只針對焦慮或憂鬱等症狀內容,其實常常意圖明確地,就是盡快以某種方式,將這些症狀踢走,並且以這些症狀的減少,做為心理治療的主要目標。
在精神分析取向的診療室裡,個案仍然三不五時會回到他們的症狀。慢慢地,他們呈現在診療室裡的是,他們把治療師當作什麼樣的人?術語是說,當作什麼樣的客體?並且症狀不再如原先那般重要,而是很神奇地經驗到,他們好像變得更著重治療師是如何看他們?會不會不在意他們?對於他們重複說相同問題,治療師是不是會變得不耐煩?
這個現象表達的是,症狀不是那麼容易消失。個案也不必然會完全忽略期待,或甚至要求治療師一定要幫他們,把症狀趕走,踢出他們的家門。這段時日裡,症狀依然,就算他們多麼努力說著自己的故事 。這是多麼令人挫折的情況!這種挫折讓治療關係有種荒涼感,好像注定做著不會成功,或不知成功是什麼的荒涼。當然啊,這仍是有個謎——何以在如此荒涼裡,他們仍會持續來治療?雖然有些人也就遺落了,讓自己中途下車,不想再走入更靠近那片荒涼的處境。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