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輕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心裡的痛,身體會知道!】
 
壓力從何而來?
 
很多次的門診經驗中得知,當事人不斷重複的那些令他不平的人事物或社會環境,好像這些糾葛是問題關鍵,但是當他的病痛問題解決之後,心情放鬆了,也就不再執著於陳年往事了。
 
因此,我認為構成壓力的因素涵蓋心理與身體因素,這些種種因素加總給生理帶來負擔,一旦負擔超過壓力閾就會有承受壓力的感覺與反應,然後再進一步就產生情緒反應。以此推論,只要總壓力在可承受的範圍之下,壓力或情緒反應就不會長期出現。
 
此外,在與當事人談論心理問題時,當事人對於自己心理壓力的見解有其侷限性,所陳述的內容常常只有一部分。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清楚所有可能的因素,也可能是因為所陳述的內容是有選擇性的。這種現象會給想幫助他的人帶來困擾,因為難免會發生雞同鴨講或兜圈子的情形。水濁的時候,很難看清楚池底的石頭。
 
我的見解是,如果先把生理缺口填補起來,讓他的交感神經興奮度降低,這麼一來,通常當事人已經冷靜下來,可以開始真的思考他的下一步。以下就來分享一些來門診的病友真實案例。
 
案例1:壓力源不是憂鬱,竟是身體疼痛,根除下半身痠麻痛後,人生重獲光彩
 
第一次看到A女士,她行動緩慢,一臉漠然,彷彿周遭人事物皆與她無關。經由問診得知她已有長達八年的時間,腦海中總是不斷出現輕生的念頭,這情況讓身旁的親朋好友擔心不已。
 
A女士告訴我,覺得人生痛苦,了無生趣,每天和先生就是大眼瞪小眼,隨便一句話都能讓雙方劍拔弩張,針鋒相對;而小孩則有自己的生活,無法陪伴身邊。雖然有個家,但她感受不到溫暖,經常覺得自己一個人孤軍奮戰,孤單又寂寞。每天睜開眼迎接她的不是美好愉悅的心情,而是一個灰色念頭:漫長的一天又來了。
 
這樣的生活模式讓她感到厭倦,A女士自己的說法是:「不如早點離開,解脫了就什麼都感覺不到,也不會痛苦。」
 
問診聊天過程中,我發現A女士不斷敲著自己的腰、偶爾揉揉腳,加上進診間時我察覺到她步伐緩慢,根據多年經驗我判斷造成A女士心理壓力的關鍵並非家庭問題,而是身體不適。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