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作者序 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諾貝爾獎沒有親職或教育獎項,但應該要有的。親職和教育,是人在社會中做的最重要的兩件事。如何撫養及教育我們的孩子,不只影響他們往後成為怎樣的人,也會影響我們創造出的社會。
所有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希望和夢想,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功,也不免有全天下父母皆有的恐懼:孩子是否平安?她能不能找到此生的目標和成就?在這個愈來愈急進、競爭愈加激烈,有時甚至充滿敵意的世界,他能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我還記得當我剛生下大女兒,把她抱在懷裡,這種無以名狀、大多躲在潛意識的憂慮,也一下子湧進窄小的分娩室。
跟全天下父母一樣,我也把女兒視為希望──願她過更好的人生、願她會是未來的希望、願她有一天讓世界變得更好。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自信,滿懷熱情,都希望自己養育的孩子有所成就,活出有意義的一生。蘇珊出生時我也是這麼想的,後來迎接珍妮和安妮時也一樣。這個相同的願望,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連結在一起。我有幸能常常到世界各地參與會議。不論是見到阿根廷教育部長、中國的意見領袖,還是憂心忡忡的印度家長,大家都想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活出美好的人生──快樂、有所成就,能發揮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
目前看來,沒有人有確切的答案。親職專家把焦點放在兒童教養的幾個重要面相,例如睡眠、飲食、親子關係或修養紀律,但專家提出的建議大多屬於對症下藥的解方。孩童的照顧及飲食雖然很重要,但我們真正需要的不只是這些有限的資訊。我們最需要知道如何讓孩子養成價值觀和能力,長大以後有所成就。我們還必須面對近幾年來大規模的文化變遷──特別是科技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親職的衝擊。進入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時代,孩子要怎麼出人頭地?他們在科技革命中如何成長茁壯?這種焦慮,全世界的父母都不陌生。變化席捲每一個人,我們都盼望孩子跟上時代。我們知道家庭和學校需要適應這些變化,但我們不清楚做法,也不知道該怎麼堅持我們心中最重要的價值,怎麼教養出對潮流駕輕就熟的孩子。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