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x飲食大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8

台灣人的教育要求
 
如同第一章所見,日本統治以後,台灣社會積極捐錢、捐地、挪用既用資源,主動向總督府申請在地方上設立公學校。這個時候的公學校,經常透過電影、理化學實驗等新文明的展示來自我宣傳,對一般台灣人而言,很可能最吸引他們的是這些新鮮的文明體驗,以及可以短時間畢業,找到地方公家機關等領薪水的工作。隨著日本統治的進展,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學校是新的社會上升管道,以上層階級家族為中心,越來越不能滿足公學校教育以及只有國語學校、醫學校等僅限定於特定職業的升學體制,他們開始認識到一級一級上升的學校階梯是確保階級乃至民族利益的必要條件,而開始想要爭取高等普通教育。
 
1915年由台灣上層階級捐款25萬圓而設立的公立台中中學校成立,為第一所台灣人可以升學的普通中等教育機關,因此被矢內原忠雄(1893-1961)稱為「台灣民族運動的第一聲」。第四章若林正丈〈總督政治與台灣本地地主資產階級:公立台中中學校設立問題(1912-1915年)〉追跡台中中學校設立的背景及過程,同時探討日本帝國體制下中央政府與殖民地政府在政策與機構上的對立。
 
參與台中中學校設立捐款的共有204人,以中部士紳為主,主導者是林獻堂(1881-1956),其中有76人是紳章受領者,也就是總督府拉攏的對象,若林將他們暫稱為「本地地主資產階級」。他們在土地調查等殖民地近代化的過程中,得到總督府政策性的保障,而得以在殖民體制下維持相對有利的位置。同時,他們也認識到近代教育的重要性,1910年代以後,開始摸索自己捐款、設立私立中學的可能性。
 
此時在任的佐久間左馬太總督(1844-1915,1906-1915任台灣總督),正展開「蕃地討伐五年事業」(1910-1914),需要本地有力者提供金錢及人力調度,因此承諾設立「與內地一致」的中學校作為交換。另一方面,以隈本繁吉為中心的總督府學務官僚,擔心對岸中國辛亥革命影響台灣民心,而欲以台灣人中學校作為統治的「安全閥」。經過總督府內部的討論及總督的堅持,由台灣人捐款、總督府出面設立的總督府提案被確定下來。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