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5
為何自己一個人承受?
每當看到與照顧父母相關的事件報導,我總是想:為何他會自己一個人承受,難道沒有人可以代替他去做嗎?但現在我明白了,姑且不論短時間的暫代問題,「事實上」他應該就是處於無人可代替的狀況下,有可能代替和真正可以代替是不一樣的。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岳母總是說,有需要的話,她隨時可以過來幫忙。幸好孩子們幾乎沒有發生過類似突然發燒這樣的狀況,但曾經因為孩子病了,我卻偏偏得去工作,心裡盤算著是該聯絡一下岳母來幫忙,結果她卻說因為手邊有工作,臨時才通知她,很難安排。只要有過一次這樣的經驗,就會覺得岳母並非可靠的求助對象,也就不會想著要仰賴她了。
雖然大家都會說:「不是應該多向他人求助才對嗎?」事實是這樣沒錯,但即使心裡這樣認為,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還是旁人無法代勞的。周遭的人會說些類似「又不是只有你一個小孩」或是「還有其他兄弟姊妹啊」這樣的話;可是實際上,不是每個孩子都有辦法照顧父母。如果住得遠,就很難照顧得到,或是派駐海外的人,也是一樣沒辦法。提出無法照顧的理由,就像選家長會幹部一樣,說不出任何理由可以推辭的人,就會被選為幹部。幹部通常頂多一年就可以卸任,照護的職責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想到應該有人比父親還嚴重,也是讓我一個人扛下照護職責的原因。我會想:「雖然白天要盯著,但是晚上他不是可以自己一個人嗎?」或者「他又不是癱在床上,如果這樣的照護就喊累的話,那些更辛苦的人會怎麼想?」等等。還有:「雖然他沒辦法自己做飯,但只要幫他準備好了,根本不用我的協助就能自己吃得很好啊。」一想到這些,便覺得自己怎麼可以因為這麼一點事就叫苦。
可是,如同前面也看到的,實際上不論對象需要接受照護的程度多寡,照護在任何狀況下都是辛苦的。我認為,大可以坦率地承認這件事。在照護上與他人做比較,毫無意義,因為不論任何狀況必然有其辛苦之處,並不像照護需求鑑定,或申請安養機構時所做的檢測,可以用分數來辨別照護的需求度。
共
5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