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若將本書視為一個平台,由此向不同學科的題目延伸,閱讀相關書籍,將會是相輔相成的有趣閱讀體驗。例如作者論述的群眾智慧的成因與限制,貝德利(Michelle Baddeley)的《我們為何從眾,何時又不?》(Copycats and Contrarians)同樣從神經科學與經濟學等多方面探討群眾智慧;作者討論的政治兩極化成因,海瑟林頓(Marc Hetherington)與偉勒(Jonathan Weiler)的《極端政治的誕生》(Prius or Pickup?)也有相似但更加深入的論述;作者論及平台與其使用者的行為,艾瑞利(Dan Ariely)的《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則是有趣的延伸;凱瑟(Brittany Kaiser)的《操弄》(Targeted)則是對臉書資料洩漏與資訊戰的極佳補充;若要瞭解作者在不同篇章提及的社交平台業者的行為,庫蘇馬諾(Michael A. Cusumano)等人的《平台策略》(The Business of Platforms),是系統化的讀物;而吳修銘(Tim Wu)的《巨頭的詛咒》(The Curse of Bignesse),雖然與作者立場互異,但是卻是理解反托拉斯法和科技巨頭關係的佳作。相信讀者可以從這些書籍彼此的相互輝映,在獲得更多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夠大幅增進對於社交平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