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咖啡館裡的助產所
回想起來,應該是從醫學院時期熬夜K書開始喝咖啡的。
買玻璃罐裝的即溶咖啡粉回家後加入熱水沖泡,或扛回大賣場裡整打的罐裝咖啡。開始工作之後,醫學中心婦產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奇差無比的勞動條件、超長工時,更加需要咖啡的提神。置物櫃裡除了即溶咖啡,雞精和維他命B群都是必備,常常三天睡不到八小時,身體狀況奇差無比,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吞胃鏡就在那時,幸好只是發炎,還不到潰瘍。醫院地下美食街的摩斯冰咖啡更是「值班良友」,常常一天需要三杯才撐得過去,只要走到櫃檯,工讀生就知道我又值班了。
總之,那時嗜咖啡根本像毒品般上癮,壓根不懂得品嘗。
當媽媽之後,孩子四歲後開始不睡午覺,為了撐過去,再度開始靠咖啡提神的生活。買進口鋁箔真空包裝的咖啡粉,用半自動義式咖啡機或美式滴濾壺亂煮,完全不懂得研磨粗細、水溫高低、沖煮參數……只要比超商賣的咖啡好喝就相當得意。
二○一二年以近四十歲高齡考上陽明大學(現陽明交通大學)的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後,在臉書上看到好友分享手沖咖啡,深覺好奇。聽到好友說手沖咖啡讓她度過了產後憂鬱,身為婦產科醫師的我更有興趣了,嚷著要學手沖咖啡。
就這麼剛好,作曲家好友冉天豪的臉書介紹了他的學長咖啡達人胡元正,學長剛好開了手沖咖啡課,小兒子又剛好開始上幼稚園,送他上學後就有了空檔。一連串的剛好讓我得以報名學長的手沖咖啡課,從此開啟精品咖啡的異想世界。
「如果以後喝不到這樣好的咖啡怎麼辦?」學了手沖咖啡後,常常如此驚嘆。不同的單品咖啡可能有蜂蜜、檸檬、桃子、巧克力、紅茶、黑糖、橘子等各種味道,也和香水一樣分為前味、中味、後味與尾韻。每天早上用手沖咖啡開啟美好的一天,下午一杯是與自己對話的放鬆時間。
常常就這麼把咖啡與器具揹到山上的陽明大學,在課堂上沖給大家喝,有時還搭配自己做的甜點。聊聊咖啡、聊聊生活,讓研究所繁忙的課業有個喘息,也更加了解手沖咖啡如何療癒了好友的產後憂鬱。
咖啡達人學長大學讀的是植病,研究所讀的是生物醫學,這樣的背景來「做咖啡」,很多人覺得大材小用或不務正業,但「做咖啡」其實需要非常多背景知識。咖啡的本質是農產品,除了有產季的不同,還有產地的差別。而從農場裡的咖啡樹種植環境、採收後的處理方式、烘豆師的烘焙技術,到咖啡師的沖煮參數調整,統統會影響你手中那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