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探尋戲曲古今之變

探尋戲曲古今之變

  • 作者:孫玫
  • 出版日期:2021/07/01
內容連載 頁數 1/7
第一章 佛教文化對於中國戲曲形成之影響
 
眾所周知,作為中國傳統社會最主要的娛樂形式,元明清三代的戲曲均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其中比較著名的劇作就有,元雜劇鄭廷玉的《看錢奴》、元雜劇楊訥的《西遊記》、明傳奇鄭之珍的《目連救母》,以及清代宮廷大戲張照的《勸善金科》和《昇平寶筏》等等。不過,這裡並不準備論述佛教對於戲曲的思想內容的影響,而是嘗試切入更深的層次,探討中國戲曲在其形成過程中,外來佛教文化之重要促進作用。
 

 
就廣義而言,世界各民族最原始、即興的表演藝術中都包含了戲劇的因子。 與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樣,中華原始戲劇的源頭也可以一直追溯到遠古時代。張庚等人在追溯中國戲曲的起源時,就根據古代的文獻材料,如《尚書‧舜典》中的「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和《呂氏春秋‧古樂》中的「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等,推測上古先民們的這些活動其實就是原始的歌舞儀式。
 
王國維考論上古戲劇。他旁蒐遠紹,由春秋的「優孟衣冠」,到漢代的「東海黃公」,再到北齊的《蘭陵王》和《踏搖娘》等等,並指出:「古之俳優,但以歌舞及戲謔為事。自漢以後,則間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實始於北齊。」 實際上,他已經清晰地勾勒出古代表演技藝中不斷增長的演故事的趨勢:
 
「優孟衣冠」已經含有模仿他人進行表演的成分——「優孟之為孫叔敖衣冠,而楚王欲以為相。」 楚相孫叔敖為人清廉,死後他兒子陷入貧窮之中。宮廷樂人優孟便去見楚王,並模仿孫叔敖生前的言談舉止,以打動楚王。
 
「東海黃公」已經是在表演故事——「『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則且敷衍故事矣。」 「東海黃公」是西漢角抵戲中的一段表演。說的是東海人黃公,因為練過法術,年輕時能夠抵禦和制伏各種猛獸。到了老年,氣力衰疲,加上飲酒過度,法術失靈,反而被白虎咬死。
 
《蘭陵王》則已經是一齣歌舞戲——
 
《舊唐書‧音樂志》云:「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