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3/5
誰先提出「三分天下」?
《三國演義》寫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道:「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想取而代之。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如此,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此見解使劉備茅塞頓開,忙頓首拜謝。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一千多年來,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幾乎是無人不曉。但是史實並非如此,最先料定天下必然鼎足三分的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傑出政治謀略家魯肅。據《三國志》魯肅本傳記載:建安五年(西元二〇〇年),孫權與魯肅「合榻對飲」,密商天下大事。魯肅分析說:今天的曹操,就好像秦末的項羽。他預料,漢室已經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能迅速能夠消滅掉。孫吳最好的辦法,就是「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鼎足固本之後,即可據揚取荊,並益州而盡長江所極,形成南北對峙,然後徐圖天下以成帝業。魯肅認為劉備是僅存的「天下梟雄」。所以,當劉表死後,魯肅徵得孫權同意,親赴荊州,以弔孝為名,欲勸說劉備與孫權「同心一意,共治曹操」。時值劉蹤降曹,劉備敗走,魯肅從夏口追至當陽長坂,會見了劉備,當面陳述了孫劉聯盟的意見。劉備在敗軍之時,欣然同意了他的建議。這樣,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的局面初見端倪。從上述可知,魯肅之議在先,再有〈隆中對〉,隨後才是魯肅的聯劉、諸葛亮的實際行動。不過也應該承認,魯肅之議比諸葛亮的構想略顯粗糙,這不僅是因為提出的時間先後不同,更主要的是背景不同。
共
5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