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季_短波特談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一章節錄)

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是在一八九五年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後才發生的。大清帝國在甲午戰爭挫敗後割讓台灣給日本,等於是全盤改寫這塊島嶼的歷史。島上的原住民社會與漢人移民社會,在一夜之間,被迫迎接一個全新的殖民社會。在日本殖民體制的支配之下,不僅使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經文化聯繫產生嚴重的斷裂,也使島上住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受到徹底的改造。原是屬於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傳統封建社會,在殖民政策的影響下,急劇轉化成為以工業經濟為基礎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台灣社會的傳統漢文思考,也正是受到整個大環境營造的改變而逐漸式微,而終至沒落。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知識的崛起,以及資本主義的擴張與再擴張。就是由於這種新世紀的到來,台灣新文學才開始孕育釀造。

台灣新文學是二十世紀的產物,也是長期殖民統治刺激下的產物。站在二十世紀的終端,回首眺望整部文學史的流變軌跡,彷彿可以看到這個傷心地的受害歷史,也好像可以見證島上住民的奮鬥歷史。從最初的荒蕪未闢到今天的蓬勃繁榮,台灣文學經歷了戰前日文書寫與戰後中文書寫的兩大歷史階段。在這兩個階段,由於政治權力的干預,以及語言政策的阻撓,使得台灣新文學的成長較諸其他地區的文學還來得艱難。考察每一歷史階段的台灣作家,都可發現他們的作品留下了被損害的傷痕,也可發現作品中暗藏抵抗精神。從這個角度來看,要建構一部台灣新文學史,就不能只是停留在文學作品的美學分析,而應該注意到作家、作品在每個歷史階段與其所處時代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朝向一部文學史的建立,往往會牽涉到史觀的問題。所謂史觀,指的是歷史書寫者的見識與詮釋;任何一種歷史解釋,都不免帶有史家的政治色彩。史家如何看待一個社會,從而如何評價一個社會中所產生的文學,都與其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在建構這部文學史時,對於台灣社會究竟是屬於何種的性質,就成為這項書寫過程的一個重要議題。台灣既然是個殖民的社會,則在這個社會中所產生的文學,自然就是殖民地文學。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