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禮物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1/6
第一章 假新聞政治:知識論的弔詭
 
2016年1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台灣人作息如常。
 
2016年6月,英國舉行是否脫離歐盟的公民投票,脫歐派以1%票數勝出。英國首相驚訝到不敢置信的表情,透過新聞報導,傳送到全球觀眾面前。
 
2016年11月,川普出人意料贏得美國大選,新聞媒體更是跌破眼鏡。為了準備這個大新聞,多數媒體已預先做好「美國首位女總統柯林頓」報導,不料結果卻大翻盤。
 
英、美兩起事件引發全球熱議,相同的現象就是假新聞。很多人認為,民主就快要淹沒在假新聞中了。所有認真、誠實與理性的個人與團體,都可能因此輸掉選舉(Morozov, January 8, 2017)。英國牛津字典因此採用「後真相」(Post-truth)來形容2016年「虛假新聞」能夠影響公投、國家大選的荒謬事件。《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則為此註解:「客觀真實已無法形塑民意,情感與個人信念則取而代之。」(Truth is dead. Facts are pass'e.)(Wang, November 17, 2016)自此開始,全球高度關注假新聞如何影響資訊傳播、民主政治等嚴肅課題。
 
2018年,台灣在全球假新聞罩頂的氛圍中,舉辦十項公民投票與九合一選舉。當時,台灣的媒體生態已發生轉變;除了傳統媒體既有的競爭外,附屬於傳統媒體的新網路媒體、新興網路媒體等,更是形成強勁的網路新聞競爭態勢;再加上蓬勃的臉書、Line、YouTube、Instagram等社群媒體,訊息傳播快速,大大增加選舉熱度,假新聞也迅速滲入台灣的民主選戰中。在2018、2020年國內的兩次國內選舉中,出現的「網軍」、「殭屍帳號」等政治動員高手,迅速地闖入選舉陣地,利用新興的社群平台創造聲量,出現各式違背民主認知的行為,導演一場又一場虛構與真實交錯的台灣選舉。
6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