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8
【第六章 新時代男與女】導論|顏娟英
 
「作為女人,我的皮膚就是我的家/國。」
「男人的歷史改寫了──暴民可以變成英雄──女人的故事呢?」
「她,在喑啞噤聲中,度過了一生。
她,是複數的女人。
她的憂傷也一直是我們的憂傷。」
──吳瑪悧
 
西方藝術歷久彌新的人物畫或塑像,重點在凝聚人的生命記憶,展現得栩栩如生,讓觀者感覺親切熟悉,因此原本不需要再以筆墨解說。但是藝術作品吸引我們的不只是描繪對象的形貌與精神,如影隨形的還有創作者的人格特質、美學價值觀,以及反映出的濃厚時代氛圍與人文精神。1920年代,進入日本文官總督統治時期,伴隨著新時代臺灣知識人追求現代性與本土意識的發展過程,西方現代藝術快速傳入臺灣,新式建築與各種展場不斷出現在日常公共空間。此時不論是政治或社會結構,乃至於男女階級,人與人的相對關係都發生劇烈的變化。1920年,東京留學生自主成立新民會,創辦《臺灣青年》,提倡文化啟蒙與民族自決,配合島內蔣渭水、林獻堂主導的文化協會運動,引起年輕人熱烈反應。藝術先驅不論身在臺灣或遠赴日本、歐洲學習,都同樣憧憬著臺灣文化與政治的變革,期待提升臺灣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們自主性地實踐新文化運動,倡導男女普及教育,主張婚姻自主,反對一夫多妻,都是他們的基本共識。
 
1920年代文化啟蒙運動已成遙遠的歷史,他們獻身的理想有無實現呢?這一章不談政治、社會與抽象思維,只想談點藝術家內心的感情與理智,以及男女平權、互相尊重的基本人權觀如何萌芽與成長。站在開啟新時代風氣的立場,首先將回顧黃土水1921年創作的裸女像〈甘露水〉(圖版見頁128-131),接著橫跨百年時間,重點選擇幾位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觀察其中反映出來的創作者的自覺與自省,以及男女兩性地位的演變和平等互動,討論這百年人物畫發展所反映出的內在幽微心理與外在的萬千變化。
8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