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小說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讀文學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

在瑞典,申請大學有兩種方式,一是用在校成績,二是參加升大學考試,因此在校成績也是很重要的。為了確保全國各校成績評量的方法和品質均一,瑞典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性的期末考。這些全國考試的考題,都是由瑞典各大學的學者團隊為老師們傾力設計出來的。

瑞典高中的國文課分成三門,一年上一門,這三門課分別以非文學類文體、文學,以及學術類文體為主(高三國文只有打算上大學的學生需要選修)。上完高一和高三國文課,學生都必須參加這場全國期末考試,而就如附錄例題所呈現,這個考試的內容以非文學類文體為主,而且目的不是察驗記憶性知識,而是鑑定閱讀、寫作和聽說能力。

因此在瑞典,只有高二國文真正把文學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相對而言,臺灣高中三年的國文課,幾乎可以說是一門文學課。

在本章,我將匯整瑞典文學教育理念上,幾點和臺灣不同的地方:
 
  1. 文學不應該拿來考試。
  2. 高中文學課是學生閱讀人生的起點,不是終點。
  3. 文學沒有國籍。
  4. 用非文學的視角看待文學。 

5.不考試不補習不寫讀後感的文學課

瑞典高中的文學教育必須把重心放在教學生如何自主地解析和欣賞文學,還有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樂趣。更關鍵的是,他們期待學生高中畢業了,也能一輩子以文學為樂。
 
一、不用標準化考試考文學

以文學為主要內容的高二國文課,是沒有全國期末考試的。與其說是沒有考試,應該說,這一門國文課的學習成果,並不適合用標準化考試的方式來鑑定。

瑞典高中的文學課程主要以時間為脈絡,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歐美文學在體裁、表現、思想上的演變。接著也以戰爭、愛情、生死等全人類共通的主題為脈絡,看在不同時代和國度的人們,如何透過不同的體裁,寫下讓所有人產生共鳴的文字。

當課程隨著文學史、書寫主題的脈絡進行到一個段落,瑞典老師通常會給學生一個作品清單,並針對當中一兩個作品來做進一步的精讀、解析、仿作、或續作,而學生要是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把清單上的其他作品作為課餘閱讀,和同學交流想法。與高一和高三嚴謹的非文學語文訓練比起來,文學類作品的欣賞和創作相對自由奔放,很多學生十分享受天馬行空的創作,也常在課堂上激起豐富感性的討論。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