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6
第一章 明辨內心的聲音
許多人都已學會隱藏自己的某些部分,從不讓別人看見真貌,所以感到空虛又寂寞。
在一起踏上這段旅程之初,我們要先釐清目標,審視自己是否有某些惡性或失調性的行為模式,並探究什麼樣的「內在對話」驅使我們下決定與做出應對。一旦發現自己的惡性循環模式,應該會感覺有點不自在,但請別擔心。就我的經驗而言,深入瞭解各項決定背後的成因,絕對有所助益。各位會發現,掌控生命走向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跳脫自我毀滅的循環
我剛開始擔任臨床心理師那幾年,治療過許多飽受精神問題折磨的個案。我發現,飲食失調患者背負的傷,和苦於焦慮、憂鬱、人格障礙及成癮問題的個案並沒有不同。我也發現,傳統的治療方式並不能打開當事人的心。所以我開始認定,要想治好飲食失調症,光靠減重或培養穩定的飲食習慣遠遠不夠。前述的問題都和長期的自我憎恨密切相關,而造成當事人痛苦的那些「症狀」,其實只是為了生存而發展出的毀滅性機制。
我主要治療對象,包括身陷心理危機的個案,以及生活嚴重受到症狀影響的族群(體重太輕、成癮太久,身心嚴重失調)。多年下來,我發現身邊盡是痛苦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傷,即使能努力維繫生活、關係與工作,不致陷入危機,但內心深處都有某些痛楚,只是不那麼明顯而已。
於是我開始深入探究,訪談身邊的同事、朋友和親戚。其中,許多人都不覺得自己「有問題」,所以自認沒資格尋求協助或治療:雖然經常有種不如意的「失敗感」,卻說不出到底有什麼困難需要找人幫忙解決。他們都抱著「捱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情生活,無法以喜悅、完滿的心享受人生。
有些人雖然發現自己有焦慮、憂鬱和飲食失調的症狀,卻也十分困惑。他們向家庭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士求助後,得到的診斷往往是「一切正常」,或是「身體失調狀況並沒有嚴重到必須就醫」。這樣的遭遇我非常可以體會:痛苦無法得到旁人的認可或理解時,我們就會開始相信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
'和我談過的親友與同事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心中都有所謂的「批判之聲」,而我自己也不例外。
共
6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