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內容連載 頁數 9/10

二、勞動的性別意涵

性別形成的權力關係是跨國及跨文化的現象,即使多數社會在制度上已不奉行男尊女卑的觀念,職場及組織內性別關係的運作依然明顯。在性別主義的思維下,女性要承擔家務,而具有生育能力的身體被資本家視為暫時性、不合格的身體(Acker 1990)。這無關乎被僱用的女性是否真的無法配合加班、出差需求,或者有家人需要照顧,只要是女性就會被自動貼上不合格身體的標籤,也用來合理化對於女性勞工的歧視性安排及待遇。不論在男性或女性主導的職業或職務,女性比男性更需要隨時證明自己有合格的身體、擁有專業、是具有工作熱忱的員工。在職場中,女性既被期待要發揮專業,又要展現女性陰柔特質(羅莎貝.摩絲.肯特著、Nakao Eki譯 2008[1977]);對於能力的質疑和行為的規範幾乎都是針對女性。女性成為弱勢性別(inferior gender),在勞動市場中受到制度性和人為的排除以及差異化等對待。這些具有歧視性的對待和結果,導致性別化的職業區隔及勞動待遇的不平等(Reskin 1984; Reskin and Hartmann 1986)。
 
醫院的正常運作少不了行政、社會工作及保全人員,但醫療和照顧仍是最主要的人力,包括醫師、護理人員,各類醫事人員如心理師、檢驗師、麻醉師及藥師等。從人數以及與病患治療、照護的關聯性而言,醫師和護理同為醫院的核心。這兩種職業間的差異呈現在專業資格的取得、社會地位與勞動成果。和其他醫療人員相比,醫師具有較佳的人力資本、優勢社會和經濟地位,勞動過程也具有高度自主性。儘管護理專業的養成需要經過完整的學校教育、訓練和實務經驗,需具備醫學、衛生與照顧知識,但專業認定及社會聲望卻不如醫師。根據黃毅志計算出的主觀社會聲望排序(2003:14),醫師的聲望數值僅次於大學教授和研究人員,居於職業類項中的第二位;同樣列於專業人員的類別,護理人員的分數則落後甚多,甚至不及半專業人員,如助理、技術員。
10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