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

清朝科舉考試與旗人的政治參與

  • 作者:杜祐寧
  • 出版日期:2022/05/27
內容連載 頁數 1/4
1990 年代後期,羅友枝(Evelyn S. Rawski)對「漢化」觀點提出質疑,認為清朝成功統治的原因,在於與內陸亞洲非漢民族的文化聯繫,並表示新的研究趨勢顯示的是「滿洲中心」觀,同時提醒研究者必須重新思考八旗統治集團對帝國的重要性,以此為契機,開啟了以「新清史」為研究視角的風潮。「新清史」的「滿洲中心」觀,提醒研究者不能將清朝僅僅視為又一個中國王朝,必須更加關注其為滿洲人所建立、統治的政權。在此基礎上,針對清朝在統治的過程中引進的外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出「參漢酌金」的概念,亦即滿洲統治者始終居於主導地位,以「參漢酌金」為前提,對外來文化作選擇與以滿洲為中心的調適。因此,研究清朝的科舉制度,不能僅聚焦於源自於漢文化的部分,而忽視征服王朝統治中國呈現的特徵,及其與漢人政權間的差異。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均採行科舉制度,同時保留本族的用人辦法,與漢族政權著重科舉的公開、公正原則大相逕庭。除此之外,科舉幾乎成為漢人上升的唯一途經,也讓「讀書→中舉→任官=成功」的儒家社會形態模式,滲透到各個階層,然此崇尚科舉的價值觀是否能套用於八旗群體,值得進一步商榷。故本文欲透過旗人參與科舉制度的規定與演變,了解此沿襲明制的考試任官制度,在與滿洲文化的碰撞下,滿洲群體的適應與變化,並進一步了解科舉制度對旗人的意義。

為具體呈現旗人參與科舉的樣貌,本文將採用量化分析。量化方法是一種客觀的事實,相較於印象式(impressionistic)的分析,更具說服力,尤其是針對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問題時,更具意義。清朝入關後即開科取士,數十年後旗人正式參與科舉,直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為止,幾乎與清朝相始終,要探究旗人在此長時間制度中活動的情形,量化是最具體的方式。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