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套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序章  肝臟的新常識
 
新常識1 喝酒的人可以活更久?!
——「酒為百藥之長」有經過科學證明
 
到不久之前為止,「酒對健康有害」還是屬於常識的一部分。不過,美國科學與健康協會(ACSH)在1993年開始研究調查飲酒量與死亡率的關連後,發現「和完全不喝酒的人相比,有喝酒習慣的人死亡率相對較低。」因此「適度飲酒有益健康」變成了新常識。
 
在此同時,也發現飲酒過度的人死亡率提高了。由於表示關聯性的圖表看起來像是在寫「J」,因此又稱為「J曲線」或「J曲線效應」。
 
日本也有進行相關研究,針對約11萬名從40歲到79歲的男女,經過9~11年的長期調查,觀察罹患癌症的患者數量、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以及總死亡人數變化後,發現不管是哪一個數字,每天攝取的純酒精量23克的人都有最低的風險。
 
雖然從這個結果來說,「(適量的)酒為百藥之長」,但還是有須注意之處。其中一點是若有罹患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三酸甘油脂血症的風險時,即便是少量的酒精也可能給人帶來負面的效果。另一點是,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都有所不同。
 
不過關於多少酒精量才算適量,還是存在著特定程度的基準,接下來會詳細進行解說。
 
新常識2 八成的酒量由基因決定!
——事實上有約四成的日本人不太會喝酒
 
有人酒量好,有人酒量差,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呢?其實這是受到基因影響的。
 
酒精(乙醇)進入體內後會被運送到肝臟,經過兩個階段的分解後解毒。在第一階段中,酒精會被乙醇去氫酶(ADH)分解成乙醛,在第二階段中被乙醛去氫酶(ALDH)轉變成無毒的乙酸,最後會變成二氧化碳、水以及熱。
 
乙醛去氫酶有六種不同種類,其中2型乙醛去氫酶(ALDH2)是影響酒量好與不好的關鍵。目前已經知道ALDH2的基因有兩種類型,分別是酒精分解能力高的N型以及分解能力低的D型。
 
由於人類會從雙親身上各遺傳一個基因,因此遺傳類型就會分成NN型、ND型以及DD型。以酒精分解能力來看,最強的是NN型,ND型是NN型的16分之1,而DD型則是幾乎沒有分解能力。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