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1.為什麼你永遠「無法改變」自己?──你的不幸,是你「潛意識」裡的選擇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佛洛伊德曾悲觀地說:「人總是想受苦。(Menwillalwayswanttosuffer.)」
但是聽到這句話時,大多數的人可能會想著:「我才不想受苦。」「我想變得幸福。」對吧?
不只是佛洛伊德,卡倫‧荷妮也說:「人會緊抓住不幸的情感不放。」也就是所謂的「擴散外化」。人們習慣將內心的心理歷程,投射在外部世界的經驗。
舉例來說,某人內心常會感到無能為力的空虛感,以及難以忍受的生存虛無感。但他並不是直接從自己的人生中體驗,而是透過朋友的死亡或日常生活感受到的。
他對於朋友在社會上的活躍心懷成見,朋友過世後,便說著「終歸一死,社會上的成就地位又算得了什麼呢」,並且為此感到安心。
他還會以這樣的想法來詮釋許許多多其他朋友的人生,來展現自己的虛無感:儘管人生形形色色,到頭來還是「一場空」。也藉此捍衛自己所定義的虛無感,勉強將自己和這個世界聯結起來。
即使如此,大家應該還是會說:「我才不會緊抓著不幸的情感不放。」然而,不同於身體的疾病,要「正確地」意識到心理上的疾病並不容易。而大多數人通常會錯誤解讀自己的內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夠理解,以及無法理解的疾病。
發燒到三十九度時,無論是誰都會知道身體生病了;可是心理的生病不一樣。
比如成癮(Dependence),也被稱作「否認的疾病」。人們即使患有賭博成癮,也會堅稱「我沒有賭博成癮!」因此在治療賭博成癮的過程中,多半不是本人出席,而是由身旁的人前來諮商。
關於心理疾病,當事人可以輕易地主張「我很健康」。但換作身體的病就不同了。沒有人會發燒到三十九度還宣稱「我很健康」,而且在寒冷的天氣中慢跑吧。
聽到「人總是想受苦」「人會緊抓住不幸的情感不放」這些說法,也許有人會說:「我才不會這樣」。但很遺憾,人就是會這樣。「人總是想受苦」「人會緊抓住不幸的情感」,儘管自己腦海中並不這麼想,但「潛意識」卻會這麼想。
雖然佛洛伊德及卡倫‧荷妮紛紛提出主張,但很多人還是不認為「人總是想受苦」。無論人們保有多少自覺,依舊不會覺察到潛意識裡想受苦的念頭。
然而,只要無法覺察在自身「想變得幸福」的願望之下,藏有想受苦的潛意識,人生就無法獲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