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趨勢展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新視界:全球化下東西藝術交流史

  • 作者:張省卿
  • 出版日期:2022/11/22
內容連載 頁數 4/5

〈第四章〉探討花果植物中的鳳梨圖像之交流。歐洲人以早期植物學角度報導具熱帶異國風情之各類果實,其中包括鳳梨。十七世紀的鳳梨圖像紀錄對十八世紀中國風(Chinoiserie)藝術產生影響,鳳梨由版畫藝術轉化成色彩鮮豔之掛毯、壁飾、工藝品、雕塑、建築等多元創作形式;鳳梨藝術在歐洲具有物產豐裕富饒與理想桃花源之象徵,這個來自熱帶、亞熱帶的鮮麗果實,大異於中國傳統文人繪畫中的溫帶、寒帶植物題材,它跳脫了對中國藝術刻板印象的圖像呈現,這正說明歐洲人的異國旅遊經驗,是藝術多元創作的有利條件,提供完全不同於中國本地藝術創作的新角度,也提供另一種藝術自由創作之可能性。
〈第五章〉探討動物圖像交流,以〈龍虎對峙圖〉為例,分析歐、亞兩地神話動物之圖源與交匯,十七、十八世紀對於東方龍的圖像記錄,一是借用歐洲傳統造形,另一是採用東方中國龍形,前者更受歐人喜愛。雖然歐洲拒絕中國模式之龍形,但在意義上卻採用東方吉祥物的象徵,使龍由原來歐洲的惡魔轉變成帶來好運的聖物。而龍的多元題材性,至今仍在多元媒體藝術創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第六章〉進入哲學符號與科學的面向,探討科學圖像與《易經》之交流。啟蒙時代,歐洲人對中國《易經》有多面向介紹,把《易經》與歐洲在地文化與科學連結、融合。歐洲人連結《易經》陰陽二元元素與西方古典正負二元元素、組合《易經》圖像與歐洲神學「三位一體」、對比基督教與孔教倫理,與類比《易經》與聖經。在相提並論的過程中,此類介於「真實反映中國」與「自由組創中國」的兩種手法,一直是近代歐人報導中國的模式。由中西交流史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要能接受外來文化,具備足夠的自由空間和適當想像力是重要的條件,而詳細、準確、真實的比較,也可能因看清兩地的區分,導致產生固定刻板印象,無法把兩種文化建立聯想,以產生規鑑作用;在歷史的經驗中可以看出,所謂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有時也可能需要適當的想像力。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