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溝通時的「不易理解」會變成「成本」和「風險」
「說明力」是表達和說話時必須使用的技能。對於利用網路社群溝通已成為常態的現在,我覺得跟「說明」有關的煩惱似乎越來越嚴重。
網路溝通的特徵之一,就是「不容易傳達非語言類訊息」。所謂的「非語言類訊息」,指的是非文字語言的資訊,包含聲音大小或肢體語言,甚至是那個人營造出來的氛圍等。
經過多項學術研究證實,一旦透過電腦螢幕、經由網路傳遞,這些非語言類訊息將難以傳達給對方。以你自己的親身經驗來說,應該也能同意這個說法吧。
以往可以藉由身體動作和現場氛圍打哈哈的事情,如果無法用文字或言語確實傳達出來,對方就不可能理解。無論是實際面對面的溝通互動,還是網路上的交流,你是否具備「說明力」、能否透過簡單易懂的言語讓對方理解你的意思,這點將會使你在工作和個人生活中所獲得的結果出現很大的差異。
簡而言之,溝通時讓對方感到「艱澀難懂」就是一種「成本」。
如果你的想法無法順利傳達給對方,你就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說明同樣的內容,而從對方的角度來看,當他接收到難以理解的訊息時,便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咀嚼消化——這不僅是花時間的問題,也會造成壓力。
換言之,如果你的說明方式讓人難以理解,對方就會覺得「好麻煩喔⋯⋯」、「聽他說話好累喔⋯⋯」。在最糟的情況下,你想要說明的事情最後可能以不同形式傳達給對方,甚至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此,不易理解就等同是風險。
反過來說,只要你的說明內容淺顯易懂,對方也會偏向選擇你的提議,因為能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和風險,因此對方選擇你的提議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以商務場合中的簡報為例,應該就比較容易想像了吧:不管投影片做得多麼花俏,如果內容晦澀難懂,提案就無法通過——不用說,大家顯然會選擇自己看得懂的簡報。
◎只要知道「架構方法」,人人都能是說明高手
所謂的「良好的說明」,指的是根據聽取說明的對象、目的和情況(條件)之不同,改變說明時所採用的架構方法。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根據目的和情況(條件),將「你希望他人理解的內容」按照最合適的順序進行架構,那麼任何人都能夠讓說出來的內容變得更加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