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管理書展
李哲洋談樂錄

李哲洋談樂錄

內容連載 頁數 7/8

我們要知道,同樣是藝術專業雜誌,可是文學雜誌和美術雜誌,卻能夠使讀者從中直接欣賞到藝術,而音樂雜誌卻僅僅能做到引導而已,因此誘導讀者去接觸音樂,才是音樂雜誌真正的功能,而最好的題材莫過於人了。我們都知道,小朋友關心小朋友的事兒,女人關心女人的事兒,人是最關心人的事兒的,因此透過音樂家來誘導讀者接觸音樂,瞭解音樂,是我執編《音樂文摘》的信念之一。

這裡順便要提的是,音樂雜誌的發行數量之所以不如文學和美術的雜誌,原因即在音樂的文章和圖片並非讀者體驗音樂的對象之故。有不少音樂雜誌之所以夭折,莫過於先天有這種缺陷。
 
談談音樂友刊,多成過眼雲煙
 
我在台灣所接觸到的第一種音樂雜誌,是李中和在中部所編的《樂友月刊》,這份雜誌是當時唯一的音樂雜誌,因此有其露面的價值,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新曲譜的介紹了。其次是劉志雄所編的《功學月刊》,編得十分活潑,跟《音樂文摘》一樣採取專題編輯,活字版印刷,版式為橫式,字直排,因為頁數不多,字也就排得十分緊密,顯得熱鬧非凡。這份雜誌復刊時,由戴洪軒執編,版式改為十六開本,內容則不如前了。《功學月刊》復刊時是《愛樂雜誌》大行其道的時候。這份十分馳名的十六開本《愛樂雜誌》,是由《功學月刊》前期的班底劉志雄等人所辦的,由陳義雄主編,內容相當活潑,相當重視本地的樂壇動態,後來常常脫期而導致停刊,十分可惜。波麗公司為後台老闆的《音樂雜誌》,很湊巧與《音樂文摘》同年同月誕生,這份大型四方形的音樂雜誌,可能在很少的篇幅裡要裝古典,也要通俗音樂,以致兩面不討好,僅僅十期便停刊了,最近又以三十二開本,作為公司的通訊復刊。

有一份絕少人知道的十二開本音樂雜誌叫做《樂壇》,卻僅僅發行了一期,真是最短命的音樂雜誌了。還有只辦了數期的《音樂教育》,訂戶僅僅十數份是相當令人驚異的,這顯示音樂教育的文章,在此間也一樣吃不開,原因何在就不是本文所討論的了。而觸發我要寫這篇文章的《音響雜誌》,以及目前健在的新生代的《音樂與音響》、《滾石》、《愛樂之友》,還有歷史悠久的香港的《音樂生活》,都能在書攤子找到,所以我不便於在此贅述了。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