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Chapter 3 建築師眼中的嶄新羅馬城〉(節選)
1. 拉斐爾的研究計畫
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大約在16世紀初來到羅馬,藝術天分加上長袖善舞的社交能力,使他在短時間內,躍升為羅馬文化圈中最受重用的藝術家,環顧當時,大概只有米開朗基羅的聲望可與之相比。拉斐爾直到1520年去世前,在羅馬執行了許多別具意義的工作委託,其中又以「調查羅馬城內古蹟現況」的教宗委託最為特別。
拉斐爾並不算是一位特別受過良好教育的藝術家;反觀他最大的競爭對手米開朗基羅,自幼接受麥地奇家族的資助,曾向許多優秀學者學習。但拉斐爾的人緣一向不錯,身邊不乏學識豐富的朋友一同進行教宗委託。可惜的是,拉斐爾在不久後猝逝,未能留下具體成果報告,所以難以明確看出這項工作究竟完成到什麼程度。所幸他曾在1519年向教宗李奧十世(Leo X, 1475-1521)呈遞一封信,報告初步心得與研究計畫。
信件一開頭,拉斐爾提到因為羅馬的獨特歷史地位,對教宗的委託充滿期待。但話鋒一轉,感慨偉大的古典遺跡雖躲過自然力量侵襲,卻無法避開人為惡意破壞。拉斐爾更進一步具體解釋,這些破壞多半來自現代羅馬的快速發展,因為許多新建築所需的建材,都是取用自遺跡上的大理石。滿心悲痛的拉斐爾,請求教宗出手干涉破懷行為,讓那些充滿歷史榮光的存在不至於消失殆盡。隨後,他為教宗的(假使真有實踐)保護行為,冠上一連串道德頌詞。對任何一位生活於16世紀羅馬城的人來說,藝術家的話語想必充滿不言可喻的政治意味。
16世紀時,教宗地位並不如他們所宣稱地至高無上。羅馬城內還有數個家族、地方勢力掌握政治資源,時而競爭,時而合作。相對的,教宗為了證明他才是羅馬城的實質統治者,積極介入城內古蹟建物的管理維護。這不僅是延續自古典時代的傳統,從現實層面來看,也是在向世人宣傳教宗所掌握的龐大資源與政治實力。因此,拉斐爾的話語,也是建議教宗應盡早建立更強大的權力結構。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