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4
【從海域所見的近代亞洲】
海洋與國家
在近現代,國家以「領域國家」的型態發揮功能,以國境來區分自身和他者,進而國家將範圍擴展至海洋,因而產生圍繞二百海浬境界、南沙群島的紛爭。在國家作為唯一屬性而且萬事以國家為最優先的時代裡,國家這種排他性的領土保有、國境分割,乃成為交涉、衝突的最重要課題。不過,如果將國家本身當作實際上也不過只是一種地域統治的歷史性型態,而且地域具有多層次且多元的結構和內容的話,現代就應該可以來思考更為多樣化的地域構想。
然而,採取陸地的觀點、以陸地的對比所描繪的海洋,卻不能充分傳達出「海域」的意義。所謂「海域」,乃是以海洋為形塑陸地之條件,海與陸並未被海岸線一刀兩斷地切割或阻隔,而是也將陸地包含在內的空間。
若從海域的觀點來看空間上的亞洲,便會浮現出最能表現亞洲性格之特徵的海域。
歐亞大陸東岸的海域,從北到南持續展開著平緩的S型曲線,勾勒出大陸、半島、島嶼的輪廓,這可以說是亞洲形塑歷史性地緣政治學空間的前提。此外,「海域」所指的,不若「海洋」(ocean)般遼闊,而是指不像「海灣」(bay)、「海峽」(channel)那樣緊鄰的「海」(sea)。
接下來參照圖2,依序從北向南來看亞洲的海域。鄂霍次克海形塑出堪察加半島和西伯利亞俄羅斯,接著南下接日本海、渤海、黃海、東中國海,形塑出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再南下到南中國海後二分:蘇祿海(Sulu Sea)連通班達海(Banda Sea)、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珊瑚海(Coral Sea)及塔斯曼海(Tasman Sea);另一方面,自爪哇海西進,經馬六甲海峽與孟加拉灣相連。在這些海與海的交錯處,形成了長崎、上海、香港、新加坡等結合形成的貿易都市網絡。
以前講述的亞洲史,大多是以陸地為基礎的國家史,今後更應該以海域之間的連鎖為依據,來探討移動與交流的亞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