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內容連載 頁數 2/6
吳珍妮這一代是講普通話長大的世代,這個世代的孩子是在一九八○年代經濟起飛之後大量人口開始遷移之後出生的。他們的父母親離鄉背井到大城市謀生,以普通話取代了家鄉話,大城市逐漸成為普通話在眾多南腔北調中異軍突起的前哨站,中國的語言分布版圖也因此發生劇烈改變。除了傳統上講北京話的區域之外,在上海、廣州和深圳三大城市,普通話都已經或即將成為主流語言。在二○一○年的調查中,約有半數上海人口,即一千萬人左右,聲稱會講上海話,但是當研究人員深入訪查,卻發現通曉上海話者的比例遠低於五成,僅有少數且多半年長的居民能講流利的上海話。根據本身母語是上海話的學者徐舫研究,「自二十世紀末開始,當上海獲得鉅額外國資金直接投入,接納數百萬名不會上海話、只能以發音迥異的普通話溝通的國內移民,上海的語言於是發生急速轉變。」
 
「現今在上海這個全球化的城市,公共場合很少有機會聽到上海話。」徐舫指出。中國官媒新聞報導為她的觀察結果提供了佐證,但官媒報導不可盡信,畢竟官媒為了推廣理應享有主宰地位的普通話,可能預設立場。「我看過有些家長用上海話問問題,孩子用普通話回答,」一名家長告訴上海某報社的記者,「最後,為了方便起見,雙方都改成講普通話。」這些孩子聽得懂上海話,但他們的上海話能力沒有好到能用上海話回答。他們長大以後,也不太可能教自己的子女講上海話,而他們的子女以後在學校只會講普通話,不再有其他機會學習上海話。在一些人眼中,上海話已經是屬於過去的文物:地方政府為了因應上海話使用者逐漸稀少,同意在大眾運輸系統增加上海話廣播服務(原本僅有普通話和英語),但有些居民對此表達強烈不滿。「很多其他城市來的人都批評市政府,」吳珍妮說,「他們不認為這是在保存上海話,認為這是在排擠其他不懂上海話的人。」目前上海的大眾運輸路線中,只有十八條地鐵路線中的一條和所有公車提供上海話到站廣播。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