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7
導言:數位科技、檔案與記憶(摘錄)
本書章節架構
本書聚焦當代臺灣應用數位科技技術的文學史敘述及文化生產,包括作家數位主題檔案的建置、數位影像的編輯與再製、數位錄像藝術創作,以及新媒體策展等不同型態的嘗試。數位科技作為當代文化生產的物質與科技基礎,而「數位性」則標誌了此一文化型態的重要特徵。這裡,數位性指的不僅是技術性的數位符碼運作,更指向數位技術表現的美學範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文本政治與檔案倫理等相關問題。首先,數位性展示一個以符號運算模式與合成影像為基礎的美學範式,取代傳統文本符號連結及現實再現的模式。其次,數位檔案建置與資訊傳播,展現與以往紙本印刷及行銷相當不同的閱聽程序與知識類型。再者,數位技術的使用重塑了時間的概念,因此將檔案的倫理指向歷史的反思;歷史的技術保存因此成為記憶的揀選、擷取與再使用。整體而言,數位性展現為數位檔案建置表面的魅影運動,並以其技術運算與身體情動為其形構的中介。這些問題貫穿臺灣當代文化數位生產的實驗,同時也成為本書聚焦探索的主題。
〈導言:數位科技、檔案與記憶〉首先描述了當代臺灣與文學相關的文化生產及藝術活動中的數位傾向,並指出貫穿這些文化數位生產的諸多問題,特別是檔案建置、記憶保存與身體編碼等。其次,〈導言〉也對「數位性」相關的理論與論述稍作爬梳,以期為本書後續章節的討論提供一個前導性的鳥瞰。
第一部分題為「文學史的數位星圖」,聚焦與臺灣文學史敘述相關的數位「作品」,包括《臺灣文學大典》大型數位資料庫的建置、文學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的發行,以及以風車詩社為主題的文學策展《共時的星叢》。數位技術的使用根本性地改變了文獻資料的選擇與展現的形式,同時也形構了不同以往的文學史敘述;更重要的是,數位文學史的構成展示了不同的文本政治與閱讀程序,連帶重塑了讀者(或資訊使用者)的主體構成與文學史的理解與感知程序。
共
7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