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台灣被稱為Formosa,這個美麗(nanguwaq)的命名,是來自於16世紀航過台灣島附近的葡萄牙船艦,看到連綿的高山和翠綠的平原,興奮的船員齊聲高呼:「IlhaFormosa!」(美麗島!)。
第一節 葡萄牙時期:
(1582.7.16-9.30)77天
從文獻我們可以知道:明萬曆10年(1582)7月16日,一艘滿載金銀貨物,隸屬葡萄牙人中式大帆船(junk,戎克船),在台灣海峽航行時,於小琉球附近觸礁破損,隨著潮水漂流至枋寮沙岸,這些船上搭載的300多人幸而存活,與平埔族馬卡道人放索社和平相處2個多月,利用這一段時間,把破船殘存的部分集合起來,再加上砍伐枋寮一帶的大樹,重新建造一艘大船,終於當年的9月30日從枋寮海岸出發,10月4日回到澳門(葡萄牙人有經商駐地特權)。
這是歐洲人第一次與台灣的接觸,原先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航行經過美麗的福爾摩沙島時,為什麼始終沒有登陸的原因:「中國船員常告誡他們:此島有殺人獵頭的(番人)習性。再者他們也猜想島上應該沒什麼值得交易的貨物,才會過門而不入。」
經過這一次的意外插曲,開啟了台灣嶄新多變多元的未來和命運,因為,由他們的口述,得知台灣是道「地」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人群謙和、刻苦善良的美麗寶島。
註2:引自參考整理《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徐如林、楊南郡,2014,頁21-24。
第二節 荷蘭時期:
(1624-1662)38年
早在1602年,荷蘭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簡稱VOC,其東方總部是在巴達維亞城(現在的雅加達)。1604年,荷蘭艦隊進佔澎湖,但大明帝國不理不睬,加上疫病橫行,經勸離開澎湖。1622年7月11日,荷蘭艦隊再度攻進澎湖,向明朝請求互市,想要打開中國的貿易大門,但明朝官吏仍相應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