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 /5
第四章 從《邏輯哲學論叢》到《哲學研究》 在《邏輯哲學論叢》完成之後的10 年時間裡,維根斯坦放棄了哲學研究。1929 年重新回到哲學領域後,他的工作是從解釋和發展《邏輯哲學論叢》中的觀點開始的:他把《邏輯哲學論叢》中的抽象理論運用到實際的語言片段之分析中,以多種方式修正該書中的觀點。然而他的工作特點業已發生了變化:作為他前期觀點發展之開端的東西,很快就發展成了一些根本不同於《邏輯哲學論叢》的一系列觀點。在寫於1945 間的《哲學研究》前言中的一些文字裡,他「不得不認識到(他)寫在第一本書裡的思想包含有嚴重的錯誤」(PI: p. viii)。本章討論某些這類「錯誤」。主要集中於3 個議題:(1) 維根斯坦對充斥著整個《邏輯哲學論叢的》哲學分析事業的批判,而他自己觀點的發展是,哲學旨在透過獲得一種我們對語言使用的「可測量的表徵」,達到澄清。(2) 他對《邏輯哲學論叢》中的指涉論的拒斥—也就是他的意義根據語詞指涉和命題真假的得到說明的觀點—以及他新近對語詞和語句類型多樣性的強調;(3) 從《邏輯哲學論叢》中理解一個例題就意味著知道他為真時的情形,轉變到維根斯坦後期理解一個命題涉及它的使用的觀點。 一、從邏輯分析到可測量的表徵 根據《邏輯哲學論叢》,日常語言掩蓋了位於其下的其所表達的思想形式。維根斯坦是這麼說到這一點的: 語言掩蓋了思想。以至於從衣服的外形不可能推斷出在它下面的思想,因為衣服的外表形式並不是為了揭示身體樣式來設計的。(TLP: 4. 002) 維根斯坦認為,日常語言的外部形式被誤導的一種方式,就是經常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意義上使用一個語詞。例如:「是」這個語詞至少以3 種不同方式使用:作為同一性的標誌(「西塞羅是圖利」〔Cicero is Tully〕);作為一種連結名詞和形容詞的方式(「茱莉亞是高個子」〔Julia is tall〕);作為存在的標誌(「鎮上有一間客棧」〔There is a tavern in the town〕)。
共
5 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
1 2 3 4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