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2/4

前章講積德,積德的結果必然是厚德。所以此章一開篇就是「含德之厚」。言外之意此章就是要說,積德也就是厚德到什麼程度就可以了。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厚德到能夠體會到濃厚的道蘊這個程度,而具體的狀態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也就是以一種外部表徵來表達這個程度。有一個外部表徵,可以明顯判斷積德「夠」了。赤子也就應然而出。嬰兒是一個明顯的表徵狀態,而且嬰兒在老子這裡是一個很重要的符號,是修道達到高深境界的一個重要符號。在許多章中都提到了「嬰兒」,如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第二十章「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第二十八章「復歸於嬰兒」。積德見道,心境歷練到嬰兒的狀態就標示著見了道。此章的赤子,就是嬰兒之意,一個具有完整人形的狀態。嬰兒的重要特點是柔,對世界的認知是一片混沌狀態。而這種狀態,就是近乎道的狀態。所以說,在老子這裡,嬰兒天生是屬於道的。對於成年人,經歷了世事滄桑,在回歸到嬰兒的心境時,人生的境界就得到了昇華,不只是嬰兒的無知混沌,而是有知的混沌;不只是無為,而是無為中的有為。修道不是為了無為而無為,重點還是在於有為。

當人成為一個欲望之體,就避免不了紛爭和矛盾。強烈欲望下的生存行為恰恰是其他個體口中美味資材的資訊表達。當修心到了可以止欲,模擬為嬰兒的混沌狀態,就合道了,似「萬物之母」,自然也就不會成為其他萬物的生存之資。

在「德厚如赤子」的觀點表達後,老子就逐步展開了對嬰兒狀態的描述。

第一個狀態表現就是「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當嬰兒在遇到毒蟲、猛獸、攫鳥這些對人類不利的動物,是不是真如老子所說,不會對嬰兒發生「螫」、「據」、「搏」的傷害行為?現在是沒辦法驗證。現在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被護理的很好,絕少能夠離開父母的視線,就是有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也不會將嬰兒遺棄於荒郊野外,讓「毒蟲」、「猛獸」、「攫鳥」有接觸嬰兒的機會。但是在老子時代,這種情況應該是能夠見到的,嬰兒能夠有機會單獨與「毒蟲」、「猛獸」、「攫鳥」相處,而且在發現後,還沒有一點傷害。這應該是真實情況,不是一些人所認為的只是老子的想像,也應該是反覆觀察思考後的結果。
4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