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購書節
內容連載 頁數 1/7
〈前言〉
 
看見中央山脈的臉
 
楊守義
 
我是一個紀錄片導演,大部分上山的理由,是為了拍攝生態走進步道。其實都走不遠,因為林道有太豐富的生態可以拍攝,往往一開機,觀察記錄,就是一整天。但我知道山的深處,就是中央山脈的主稜。這條綿延的山徑,到底是怎麼樣的面貌?直到《赤心巔峰》的紀錄片啟動,我才有機會透過攝影鏡頭更專注於拍攝中央山脈的臉、他的肌理、輪廓、大氣現象,還有人的故事。
 
大自然巧奪天工的面容
 
來點科普吧:
 
在地質學家的眼中,台灣島是地表上年輕的島嶼之一,活潑與不穩定是台灣高山的特色,這也意味著包容一切可能發生的事。
 
多變是台灣高山的常態,面對著巨大氣候系統──太平洋,每年吸飽溫暖海水的超級颱風,總是來勢洶洶向西前行,為的就是會會這堵超過三百公里長的巨大山牆──中央山脈。就像是與大神對峙般,這也注定中央山脈龐大的軀體,千百年來得不斷接受各種氣候的擾動與影響。
 
高山植物提供了一些線索。
 
原本高大的玉山圓柏喬木,也得蜿蜒匍匐,放棄自尊,才能在稜線上生存下來。箭竹以及其彈性、可撓的身軀,在稜線岩盤上低調的生根蔓延,才得以稱霸高山。這就是台灣高海拔光景,想要一窺山色美景的登山人,要向這些野性的生命學習。如不以謙卑的姿態入山,很難在高山「待久一點」、「走遠一點」。
 
這嚴峻難以生存的三千公尺海拔山地,卻又被稱為諸神的花園。其實詩人美麗的讚美,揭露了高山殘酷的事實,「爭奇鬥豔,只為存活」。為了搶奪高山短暫溫暖的氣息,花草只能拒絕低調,以又紅、又紫、又黃的鮮豔色彩,吸引高山少之又少的昆蟲幫助授粉、繁衍後代。美麗、鮮豔、又短暫的生命、搭配山風雲霧、各種大氣景觀,高山迷人之處,吸引著登山客躍躍欲試。
 
謎樣臉龐,多樣書寫
 
這次《赤心巔峰》一書,除了紀實性的呈現古明政與周青兩人,如何完成八天半的中央山脈縱走挑戰外,我與商周出版的夥伴,一同討論出以不同世代的山岳家、文學家、古道作家、原住民作家,搭配中央山脈北一段、北二段、北三段、南三段、南二段、南一段,由北而南的山徑,試圖勾勒中央山脈不同角度的臉龐,透過書寫者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時空背景,以多樣的創作風格,讓同一條百年山徑,呈現出多彩的光譜。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