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1
節錄自〈第三章 舊典範的迷思〉
這本書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新的典範排除傳統道家所引進的「有生於無」及「以無為道」,才能還原老子《道德經》原來的邏輯結構。
其實,老子的邏輯結構不只是在歷史上被遺忘的,《道德經》也被改成符合當時的觀念。幸虧1973年發現了馬王堆的版本是比較接近原來《道德經》的邏輯結構。我們只提出傳統道家「貴無論」的錯誤。其實,郭象 (252-312) 說:「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崇有論以「有」為世界本體。這些都是把「有、無」當作真的,偏離老子「有無相生」的中心意義。
我們更關心的是,傳統道家在社會中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使社會失去邏輯的重要,又認為傳統道家是中國的主要思想。我們希望用新典範可以恢復邏輯的重要及避開傳統道家的錯誤。
傳統道家還以為中國傳統有一個西方沒有的特殊思想,於是歷代傳統道家勉強提出各種論述,認為「有生於無,以無為道」是基於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是普世哲學書
更重要一點,老子《道德經》是一部哲學的書,原來的邏輯結構和西方哲學和佛家哲學是相通的。根據馬王堆版本,老子的思維和黑格爾的辯證法幾乎是相同的,也和康德、海德格有相似的地方。(見附錄A)。老子的邏輯亦與柏拉圖和佛家的想法一樣 (見附錄C)。所以,《道德經》本身並不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思想,而是一個普世的哲學。
這樣,我們可以消除「中外之分」,讓台灣社會可以直接和世界的想法互相交流,不會在基本思想上產生「格格不入」的想法。這對台灣的社會非常重要,可以和世界一起努力。
另外重要的是:老子《道德經》邏輯結構也可以直接應用在個人生活和建立多元的社會上,使我們的社會不再分裂。我希望可以回饋台灣社會,認為這個邏輯可以用在我們面臨的社會問題。
也許有人會指出,傳統道家的論述已經存在一千八百年,歷代幾乎都沒有學者有不同的意見,不可能有任何大的錯誤。但是,我們面臨上述的證據,傳統道家使《道德經》失去的邏輯,而無法成為一個古代的哲學。我們必需面對這個嚴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