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2
中醫學的經絡穴位理論
《韓非子 喻老》裡有篇文章〈扁鵲見蔡桓公〉,大意是:神醫扁鵲去見蔡桓公,發現他面色微恙,似乎病症已經進入了表皮,於是勸桓公醫治。但桓公不以為然,於是扁鵲訕然退下。第二次去,扁鵲見病症已經侵入肌膚,再勸,桓公依舊不以為然,碰了一鼻子灰的扁鵲再次訕然。如此反覆勸說無果之後,終於有一次,扁鵲見了蔡桓公話都不說就閃人了。
蔡桓公感到納悶,找人去問扁鵲為何如此?
扁鵲對來人說:「桓公的病症已經深入骨髓,我就算想說什麼也晚了。」果然沒幾天,蔡桓公果然病發,不治身亡。
中醫和西醫的觀念差別,在這個故事裡表露無遺。西醫認為,所謂生病,就是身體某個器官發生了病變,和其他地方關係不大,至少在最初時關係不大。而中醫卻認為,病症發展的順序,基本上應該是這樣的過程:病邪侵入表皮↓侵入經脈↓深入臟器。
對人體來說,病痛侵入表皮的時候比較淺顯,很難發現徵兆。因此,不容易為人所注意。然而,當它一旦進入經脈的時候,人體便有感覺了。
因為在中醫理論裡,經脈的作用不僅是運行氣血,為全身輸送營養,同時也是人體的自然防禦機制,能夠將病痛分散,維持內外平衡。而且可以將內在的病痛反應到體表,形成諸如疼痛、皮膚色澤變化、體表溫度波動等諸多不同徵兆。人們常說的「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便是這個道理。
經絡是聯繫氣血和臟器的通道,既然病變可以透過它表現出來,那麼是否也能透過對經絡施加刺激,促進氣血循環,讓原本堵塞的道路暢通起來,進而促進病變的消除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按摩、刮痧,還是針灸、拔罐,都是藉由這個原理對病痛加以治療的。當然,若要有出色的治療效果,對於我們這些缺乏中醫專業知識的普羅大眾來說,瞭解人體經絡的結構和作用,自然是一個必備的基礎了。
人體的經絡系統包含了三大部分經脈、絡脈和奇經八脈。而這三大部分之下,又各由若干部分組成。這些經絡就像人體的能量管道,疏導著體內血液、能量、養分及毒素的運轉和排泄。如果經絡堵塞,就會導致營養傳輸不均或者毒素無法及時排出而形成病痛。
我們平常所謂的穴位,其實就是人體經絡的節點。透過對不同穴位的刺激,其實就是在幫助疏導經絡恢復正常運轉,進而減輕甚至消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