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四站 創齡未來進行式
第二章 創齡與社會處方箋
你是否曾有些時刻,正在經歷身心的風雨,可能是源於工作職涯、社會氛圍、人情世故、照顧壓力,乃至於尚未能感知源頭的各種心焦與不安。當失眠、壓力、焦慮、憂鬱隨之悄然襲來時,你又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面對呢?
普遍來說,許多人會先從吃安眠藥讓自己好睡開始(安眠藥使用之廣泛,從在麵攤都會聽到中高齡者交換服用安眠藥情報便可知一二),程度較重的則是開始服用不同類型的抗憂鬱藥,然而,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可以期待收到處方箋的那刻,不再是去藥局領藥,而是以「社會處方箋」之名,前往博物館、美術館、藝廊或劇院參與藝術活動或是去社區游泳池上游泳課並加入在地的俱樂部,不是為了休閒,而是要促進健康與幸福感。首先,讓我們先從藝術文化對於心理健康的貢獻開始看起。
●參與文化藝術活動 「藝」起不憂鬱
「出生、缺陷、老化、倦怠、寂寞、憂鬱,這些生命過程所遭遇的困難,在過往都只能被以醫療化的方式對待。然而若『健康』是關於適應、接納和理解,那麼藝術可能比醫學所提供的任何東西都來得更有效。」——理查.史密斯(Richard Smith),BMJ英國醫學期刊執行長、醫師
世界衛生組織曾將憂鬱症列為自21世紀開始,將引起失能及早逝的第二位疾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英國因為意識到憂鬱症人口比例日趨攀升,特別是在青少年和老年人兩大族群中更加明顯,因此於2018年於政府機關正式設立「孤寂大臣」(Minister for Loneliness)對應因社會疏離而生的憂鬱現象。
然而,其實早在先前,英國倫敦大學院教授黛西.范寇(Daisy Fancourt)即以十年的時間追蹤2,000位50歲以上未罹患憂鬱症的民眾,調查「文化藝術活動參與度和憂鬱症發生率的關聯性」,發現數個月參加一次藝文活動者,憂鬱症的風險降低32%,每個月至少一次,患病風險更是能降低48%,證實文化藝術活動的參與有助對抗因老化產生的憂鬱情緒,參與頻率越高,就越不易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