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內容連載 頁數 1/3
第1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概念
 
UNIT 1-1 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一、行為
 
行為是心理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名詞,但也是最難以界說的名詞。按照不同的觀點,「行為」一詞大致有四個不同的涵義(張春興,2007):
 
1. 「傳統行為論者」將行為界定為可觀察測量的外顯反應或活動;內隱的心理結構、意識歷程及記憶、心像等,均不被視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
 
2. 「新行為論者」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外,也包括內隱的意識歷程;因而中間變項、中介歷程、假設構念等概念均在考慮之內。
 
3. 「認知論者」將行為視為心理表徵的歷程,如注意、概念、訊息處理、記憶、問題索解、語言獲得等;對外顯而可觀察測量的行為,反而不太重視。
 
4. 行為一詞在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包括內在的、外顯的、意識的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
 
雖然行為在心理學上的廣義用法,涵蓋內在和外顯、意識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惟就行為改變技術目前的實務來看,「行為」一詞主要是涉及內在意識活動和外顯的活動,較不觸及內隱的潛意識活動。
 
二、行為改變
 
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言之不外以下四大因素:遺傳、環境、成熟、學習(張春興和林清山,1986)。
 
遺傳和環境因素自始至終對個體都會發生交互作用的影響。在個體發展歷程中,成熟與學習因素一直發生交互作用。不過,這種交互作用會隨個體生長的改變而改變。一般而言,個體愈幼稚,成熟因素對其行為的支配力就愈大。隨生長漸進,成熟的影響漸減,而學習因素的支配力量則相對增加。就行為性質言,凡屬基本行為,多數會受到成熟的支配,如站立、走路等。至於特殊、複雜的行為,則多數會受到學習因素的支配,如語言、文字等。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