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管理書展
鬆弛感,就是怎麼舒服怎麼活

鬆弛感,就是怎麼舒服怎麼活

  • 作者:*小野
  • 出版日期:2024/06/13
內容連載 頁數 1/5
1.     走出盲點:鬆弛不是躺平,而是努力後的釋然
 
「緊繃感」是當代年輕人的通病,一天二十四小時似乎不夠用,時刻處於「戰鬥」狀態,身心都處於疲憊狀態。
 
在持續而高效運轉的背後,是社會的內捲現象,大家只能越來越拚命,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這樣才不會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權。然而,這也恰恰讓我們無法掌控好生活。
 
於是為了對抗「內捲」,不少人選擇「躺平」。什麼是躺平?說簡單點,躺平就是不上班、不勞動、降低慾望。
 
只是單純地放棄努力,就像自我麻痺的阿Q精神,認為一旦自己不努力了,就可以完全擺脫生活的裹挾。可是,一個人能真正擺脫心理上想要獲得成就感的訴求嗎?難。大多數人「身躺而心不平」,根本做不到真正的「無欲無求」。
 
所以說,逃離「內捲」的真正辦法不是「躺平」,而是需要積極的「鬆弛感」。
 
鬆弛感不是放棄努力的躺平,不是什麼都不在乎,不是無所事事的悠閒,而是盡力之後對追求的隨遇而安,是無所畏懼活出自在心安、堅持自己的本性。
 
畫家何多苓曾說:「我和林丹握手,他的手和女人一樣柔軟,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什麼是所謂的鬆。」她認為,我們要保持一種鬆弛的狀態,當處於「緊」的狀態,什麼事都做不好。要想獲得鬆弛的狀態,一定要經過「緊」的階段。
 
我們看到的別人展現出來的鬆弛感,背後或許是十幾年如一日的努力。只有長期地努力和自律,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才能獲得鬆弛感。
 
不管何時,鋼琴家郎朗只要坐在鋼琴前,就能游刃有餘地彈奏。郎朗這樣敘述自己:「我每天肯定要保持兩小時練琴,不是基本,就是不間斷,再怎麼累我也會練,綜藝錄到兩點我也得練一小時,半夜也得練一會。你必須做到這樣,要不然很危險」。
 
當一個人想用盡全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或是特別想改變生活的某一方面時,他一定是「緊繃」的。正是日復一日的訓練,才使得郎朗無論到哪裡、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有一架鋼琴,就能帶來一段令人驚艷的表演。
 
鬆弛感需要足夠的實力和心力去支撐。有足夠的能力和閱歷,才會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不慌不忙,處理事情時全力以赴,哪怕最後結果不盡如人意也能坦然接受。
5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