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暢銷榜
內容連載 頁數 1/7
解釋噪音,父母喜歡音樂也讓孩子喜歡音樂
──聲音:噪音與樂音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各種聲音與噪音包圍的社會裡,有時候甚至也因此受到侵擾……關於這個話題,許多年輕的父母向您提問,如何能讓嬰兒習慣噪聲,怎樣引導嬰兒識別幾乎每天、每分鐘都在發現且常因無法辨別而受到驚嚇到的新聲音?

必須說家裡會嚇到孩子的聲音,像是吸塵器以及電器的隆隆聲,還有馬桶沖水時發出的聲音。唯一能預防或療癒孩子對這些聲音產生焦慮的方式,就是把孩子抱在懷裡,跟他解釋:「你知道嗎?你不喜歡的那個噪聲是吸塵器的聲音、是馬桶沖水的聲音等等。」同時告訴孩子物件的名稱:「來,我指給你看。」


即使孩子只有幾週大?

當然,即使孩子出生只有八天或十五天都一樣!母親應該把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聽聽所有在家裡常會聽見的的噪音。這樣一來,噪音就會成為讓孩子有安全感的「媽媽化」(mamaïsation)的一部分。


「媽媽化」是什麼?

我很喜歡這個新創的語詞。在孩子的生命裡,在家庭生活中,當所有的事物都被「媽媽化」之後,孩子就會對一切有安全感了,因為一切都屬於和媽媽有親密關係的一部分。我要說的是,如果孩子害怕吸塵器的聲音,那是因為孩子通常聽見這個聲音的同時,媽媽是披頭散髮、煩躁不安、匆匆忙忙地──她實在不想做這件事情,可是又不得不做──所以孩子總是會感覺到緊張的氣氛。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如果一開始沒有讓他看到吸塵器是屬於媽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話,這項活動所產生的氛圍就會讓孩子害怕。

還有就是每個月第一個星期四的空襲警報演習。尤其是住在警報站附近的家庭,這一天中午十二點差十分的時候,母親們就要把孩子抱在懷裡,以確保一到中午,發出頭幾聲警報時不會嚇到孩子。如果當時他們正在街上,一聽到警報聲母親就要立即把孩子抱到懷裡。警報是種違背生理學的東西。某些嬰兒聽到警報聲時會蜷縮起來,嚇得臉都發青。不過,要是母親安撫嬰兒,直視孩子的眼睛說:「這沒什麽;這叫警報,不用害怕,媽媽在這裡!媽媽在這裡!」如果當母親的能這麼做,就能安撫孩子。之後,孩子還會聽到其他各式各樣的警報器聲響,例如汽車警報器、屋頂警報器等等。母親只要在頭幾次注意安撫孩子,孩子對警報器發出的噪音就不會再害怕了。

7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