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1/4
凡事多為他人著想
 
我們在小說中或電影、電視中經常會看到有這樣一些極端自私的角色:我得不到的,別人也休想得到;你不讓我好過,大家誰都別想好過。比如《天龍八部》中的丐幫副幫主馬大元的夫人康敏,因為喬峰沒有對她的美貌表現出痴迷,就感到十分不爽而處心積慮地害得喬峰身敗名裂;因為無法跟昔日的愛人大理鎮南王段正淳長相厮守,就狠心置段正淳於死地。
 
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這種心理呢?因為在分配問題上,如果一方明顯占便宜而另一方明顯吃虧,那麼合作很難達成。也就是說,在交易中,你要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你自己才可能從中受益,否則雙方的利益都有可能受到損失。比如上文中所說的馬伕人,就是因為喬峰與段正淳犯下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忽略了她的利益。
 
「最後通牒賽局」更加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問題。假設A拾到100塊錢被B看到,B要求「見者有份」,否則他將要求A把這100塊錢充公,兩人誰也得不到。分給B多少由A決定,但是B可以選擇同意,也可以選擇不同意。如果B同意,就按A的方案來分,如果B不同意,則這筆錢兩人誰也得不到,將全部上交。比如A提的方案是70:30,即A得70元,B得30元。如果B接受,則A得70元,B得30元;如果B不同意,則兩人將什麼都得不到。
 
A提方案時要猜測B的反應,A會這樣想:根據理性人的假定,我只要分出一點點錢給B,B就會接受,因為他接受了還有所得,而不接受將一無所獲——當然,此時A也將一無所獲。此時理性的A的方案可以是:留給B一點點,比如1塊錢,而將99元歸為己有,即方案是:99:1。B接受了還會有1元,而不接受,將什麼也沒有。
 
英國賽局論專家賓默爾(Ken Binmore)針對這類賽局反覆做了實驗,發現提方案者傾向於提50:50,而接受者的傾向則是:如果給他的少於30%,他將拒絕;多於30%,則不拒絕。這種情況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即:在現實中,人們的決策往往不僅會考慮經濟上的動機,也會考慮對方行為的目的性動機。
41 2 3 4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