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管理書展
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2024年增訂版)

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2024年增訂版)

  • 作者:戴寶村
  • 出版日期:2024/07/10
內容連載 頁數 1/3
我是午(吳)時砲,汝是陳(霆)水螺
 
現在幾點?今天拜幾?今天(幾月)幾號?這些在今日再平常不過的時間用語,它們是從什麼時候、怎麼進入台灣人的生活中的?在標準計時方式實施之前,台灣原住民憑藉日月星辰的變化,以及動物的生理時鐘判斷時間。譬如布農族以雞鳴定時程;泰雅族晴天憑太陽和星斗、陰天憑鳥鳴等以知時。
 
渡台漢人傳統以漏刻(漏壺)計時,這個裝置上方是一個漏水壺,下方是一個盛水壺,插著一根刻上時辰刻度的標尺,水面浮有木箭,分為洩水型及受水型兩種。洩水型漏壺的水從漏壺孔流出,漏壺中的浮箭隨水面下降指示時間;受水型漏壺的浮箭則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
 
以「一炷香」的線香燃燒時間計時也極為普遍。譬如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計算流入田地水量為「一水甲」,並作為收取水租的單位。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往來台海的船隻須知曉時間以定航行里程,以及準確掌握潮汐漲落,多以焚香幾枝度量「更」時。譬如黃淑璥在《台海使槎錄》中所寫:「廈門至彭湖,水程七更;彭湖至鹿耳門,水程五更。志約六十里為一更,亦無所據。按樵書二編云:『更也者,一日一夜定為十更,以焚香幾枝為度』。」到了十九世紀,受西洋船隻影響,許多船隻開始採用西洋沙漏計時。
 
1860年代開港通商以後,由英國人管理的新式海關在台灣建立,西方蒸汽輪船也大量來到台灣從事貿易及提供航運服務。除了輪船發班時間是以「時」及「週」表記之外,1878年也開始有西方的機械鐘錶作為商品進口到台灣來的紀錄。不過此時距離鐘錶能對多數人具有意義,還非常遙遠。
 
1895年日本領有台灣,六月十七日台灣總督府正式宣布在台始政。為了使官員都能知道正確時刻,總督府自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開始實施「午砲」,即每天上午十一時半由近衛野戰砲兵聯隊至海軍部校準時鐘後,於正午發砲,提醒各單位校準時刻。最初的發砲地點在台北城西門城垣上,城垣拆除後,改至衛戍監獄。台南市則在1913年(大正二年)由民間自行成立午砲組合,由各街庄分擔約三十圓的火藥人事經費。台中市則遲至1921年(大正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才有午砲。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