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心理祭
給台灣的情書

給台灣的情書

內容連載 頁數 1/3
作者序

過分喜歡,過分台灣


曾經以為自己再也寫不出一本書了。我寫過兩本職場書、一本童書繪本,很幸運在國際上有些人認識。但或許是沒有天分、不夠努力、抗壓性太低、或以上皆是,創作對我來說仍然非常痛苦。第一本書之後,我足足花了五年才克服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重新創作。就像我從小喜歡看的棒球,自從做了相關工作後,就變成單純的數字、目標、責任,不再有樂趣。成為作者之後,銷量、宣傳、市場變化也讓一切變的沒那麼好玩。

但這本書救了我。

確切一點來說,一切是從聯合報繽紛版主編栗光的邀約開始。我當初不認識她、不知道現在誰在看報紙、也不覺得自己有辦法固定每兩週刊出一篇,承受整年的長期截稿壓力。但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我,還是答應了。這個專欄變成我固定寫作的驅力,也出乎意料的成為某種療癒。

沒有主題、不用顧及任何立場、不需要任何起承轉合或脈絡,我可以只寫我在乎的事。書寫的過程中,有些像是日記,記載我的反思;有些是我珍藏在心裡、或許對世界來說一點都不重要的回憶。比起之前的作品,這本散文集顯得缺乏主軸。李安導演說過「我是台灣人,不管我在哪裡拍片,拍的都是台灣片」。我也是回頭看才知道,原來我之所以為我、還有對我來說重要的,大部分是台灣,還有一路上碰到的人事物;而有些人,像織進名為生命的溫柔河流一樣,默默地不曾遠去。這樣的台灣、這樣的燦爛歲月和美好人們,當然可以當作主軸吧?

當然,台灣離完美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這是家。棒球選手周思齊聊到二O一三年經典賽進到美輪美奐的東京巨蛋比賽時,他有種自卑感。前一年他甚至是中華職棒的年度MVP,全台灣棒球選手的頂點,但他覺得自己來自一個不夠好的地方、比不上人家。多年後他說「台北市立棒球場再怎麼醜,還是自己的小孩」。沒有小孩是完美的,但自己的孩子永遠值得多一點點的愛和陪伴。台灣或許就是這樣。
31 2 3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