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3/6

◎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
 
現代經濟學和工業革命系出同門。一七七六年三月八日,瓦特第一部盈利的雙缸蒸汽機進入了市場。隔天,另一位蘇格蘭人亞當.斯密(Adam Smith)出版了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國富論》是具驚人原創性的思想產物。斯密在十四歲進入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十七歲時開始在牛津大學貝里歐學院(BalliolCollege)攻讀研究生課程。他勇於挑戰傳統的精神或許源於他的牛津經驗。正如一位傳記作家所述,他所讀的學院是「屬於詹姆士黨/雅各賓派、托利黨、派系分明、奢侈揮霍,而且厭惡蘇格蘭人;而斯密本人則是長老教派、輝格黨、與人為善、一文不名的蘇格蘭人。」斯密是個充滿熱情但有點古怪的人。據說他曾經穿著睡衣走出家門,腦子裡想著經濟學,一直走到十九公里外的鄰鎮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錯誤。還有一次,他似乎是在熱切討論自由貿易時跌進了鞣製皮革的池子裡。
 
《國富論》從描述一間別針工廠開始。斯密認為,一個工人獨自工作,一天下來能做出一支別針已屬幸運。但是一個十人的團隊,各自負責製作別針的不同部分,則每人每天可生產四千八百支別針。他同時也說明人們的自利心態,如何在市場制度下為社會帶來整體的好處,他說:「我們期待的晚餐,並非出自屠夫、釀酒師或麵包師的善心,而是出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心。」市場扮演了強有力的協調角色。正因為如此,我們在指令經濟(command economy)裡,比在資本主義經濟裡更容易見到肉類、啤酒和麵包出現短缺。
 
斯密並不認為市場是完美的。不同於之後追隨他的一些經濟學家的看法,他擔心市場的壟斷、商業對政界的過度影響,以及企業之間的勾結。他寫道:「同行的人很少會聚在一起,一旦碰面,他們最後談的不外是對公眾的陰謀,或抬高價格的手段。」在當時,幾乎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企業勾結危害公眾利益,或阻止他們運用市場力量哄抬商品價格,以及攏絡政府通過法律,阻撓新的競爭對手進場。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