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導及作家專訪
Bernard Cohen (澳)
Greg Gateby(加)
李姬秀(韓)
  著作
  學經歷
  榮譽及會員
  著作選譯
  博客來專訪
英培安(新)
馬建(中國旅英)
Pearl Luke(加)
Maximiliano Antonio
  Araujo y Araujo(瓜)
‧ Bayarsaikhan Purevjav(蒙) 
楊煉(中國旅英)
Chaz Berenchley(英)
‧ 友友(中國旅英)
 回都市吟遊首頁

 

 


李姬秀(Lee Hee-Soo)
                 
韓國散文家李姬秀,1953年出生於韓國春川市,曾工作於報社與廣播電台,現任教於江原高級中學與大禧出版社社長。小學時因為常在作文比賽中得獎,甚至因此而被總統接見,鼓勵了李姬秀對寫作的熱情進而從事寫作。

李姬秀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所以宗教是她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她的寫作理念是認為生命與文學是密不可分的,把生命中一切不必要雜事去除,讓事物盡量單純化,就可以創作出好的作品。在創作方向則希望能發展隨筆文學的多樣性,引起讀者更多注意。

從事出版業的李姬秀,為網路文學作下大膽的預言:韓國十年後將是電子書的天下,傳統出版書籍將不復見……

著作

1987 《小品文:流過我心之河》
1992 《生命之情歌》
1996 《月光之聲》
1998 《種子乃森林之希望》

其他作品

《光原Ae 研究》
《韓國小說中風格之轉變》
《嬰兒初期口語溝通之進展》
《小品文文學之特色》
《反映於幽默上的文學轉變》

學歷

韓國江原韓語教育學士
韓國江原大學韓語教育碩士

經歷

江原日報文化部記者,
MBC 光州節目協調
光源高中韓語教師

榮譽

1999 韓國小品文文學獎
1993 小品文文學獎,第一屆

韓國文學任命會員

1979 "我追尋什麼",韓語小品文,秋季版本,1979
1984 "向日葵",韓語小品文,夏季版本,1984

文學相關會員

韓國小品文協會會長
國際筆會會員
天主教文學會員
韓國小品文作家協會副主席

著作選譯

選自李姬秀《削馬鈴薯》

母親削著馬鈴薯。她的削刀並不銳利。突然間她注意到這樣漫無目標的行為是多麼地無聊。她也瞭解到,無論如何,不到十月底是無法空閒的。連一天的休息時間也沒有,因為有堆積如山的工作等著她做。有那麼多的書要讀,更煩的事,有很多的文件要填。還沒開始她就覺得厭倦了。
母親削著馬鈴薯。每當她在廚房工作,總是顯的笨拙。孩子對昨夜觀察的星星感到愈來愈專注。「夜空星雨傾瀉。這說明了流星雨的由來。」削著馬鈴薯的母親對孩子的觀察感到驚喜。每一夜孩子都外出觀察星空。當孩子回家時,臉上總是洋溢著喜悅。孩子一定已經發現喜歡專注於一件事所帶來的幸福和喜悅。
母親喜歡做單調的事,因為這樣就不用思考其它的事。她也不用憂愁要面對的工作。當做著反覆性的工作時,他想像穿越一個乾淨透明的世界是多麼美好的事。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在真實的世界她無法削馬鈴薯皮。不只如此,在真實的世界中,她還必須經歷她所遇到的人事物所帶來的困擾。
孩子希望母親可以賺很多的錢,好為他蓋一座圓頂的天文觀測台。但此時,他的母親只能削馬鈴薯皮為他做咖哩飯。
母親突然想起蒙田的散文,一位法國文人自白的寫作。他抒情的口吻如一陣涼風消泯了夏日的酷熱。「三十八歲時,我已厭倦宮廷中奴隸般的生活。趁我還健康,我要徜徉在文思泉湧謬思女神的懷中。在安詳舒適之中,希望我的餘生皆如此。願命運眷顧,允我跟隨先人腳步,隱居山林,寧靜,自主,自由無拘無束。」
似乎在西元1571年蒙田也因工作過度而身心俱疲。他重新寫作小品文並開啟了一個文學的新領域。但今日的人們只知道抱怨夏日炎炎或用沒有意義的憂愁拖垮自己,或甚至沈浸於無益的事情。這些就是人們今日生活普遍的特質。

選自李姬秀著作《種子乃森林之希望》中「羅騰樹的陰影下」

自己在曠野走了一日的路程,來到一棵羅騰【小樹名,松類】樹下,就坐在那裡求死,說: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 (列王紀上 19:4)
這是發生在日據時代的故事。堅決抵抗日本統治,維持民族節操的愛國志士中很令人意外地據說有無法忍受監獄生活而讓典獄長失望的先人。看到因為細小的爭執而和其他罪犯發生衝突的愛國志士,典獄長搥著自己的胸口說,"先生,你是怎樣的身份?為什麼一定要和那樣不入流的罪犯起爭執呢?"而深深的感嘆。但是我覺得那種樣子才正是赤裸裸表現出人類有限之形象的例子。
越是大且明顯的問題,人們就越能透過自身的努力來正確且堅定地來應付。但是有許多人被細小且不起眼的問題所絆倒,使得之前所努力累積的意志和努力都化為烏有,而自然而然地自以為達到了極限。

在福音裡出現的以利亞是怎樣的人呢?他正是殺死了巴力四百五十名眾多的先知而得到顯赫的功勞的那位先知。在舊約聖經裡像以利亞那樣對抗敵方勢力且得到壓倒性勝利的人並不多。
不僅是對抗巴力手下的的先知,以利亞合併亞希雅手下的先知
在迦密山展開正面對決的時後,他的樣子真是不可一世,到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地步。
但是,就是同樣的那一位以利亞,他今天的樣子卻是那麼地絕望。他在基順河邊殺死巴力手下先知的那種氣魄不知道消失到哪去了,只剩下"耶和華啊,罷了!求你取我的性命。"那樣虛弱的獨白。用一句話來說,那正是人類意氣消失殆盡,肉體和精神上都疲累到放棄一切的樣子。反而沒有辦法理解那樣勇敢的以利亞會因為耶洗別所說的"這次我要殺死你"而顫顫發抖的樣子。
我認為好比在日據時代不顧生命危險的愛國志士會意外地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失足,以利亞雖然可以和看得見摸得到的敵人勇敢戰鬥,但仍然不免被內在的絆腳石所絆倒。使勇敢的以利亞跌倒的障礙到底是什麼呢?大概是疲累的他自己掉進所謂的"自怨自哀"陷阱也不一定。
"自怨自哀"是越忙碌的人越容易掉入的陷阱。不知道為什麼好像只有我遇到險惡的情況,事情越作反而越多,最後連事情的意義都變得渺茫了。愈是那樣的時後,自我憐憫愈是會巧妙地佔據我們的心房,使我們和主的距離越來越遠。當說出"都完了,隨便你吧。"
這樣自嘲性獨白的時後,主也就好像站在遙不可及的天邊一樣了。
羅騰樹的陰影下的以利亞今天的樣子是十分不信仰的。和充滿憐憫和不滿的我們沒有不同。但是耶和華並沒有不理他。反而以炭火燒的餅和水免除了他的飢餓。這生命的水和麵包不僅使他又走了四十天到達了何烈山,還使他精力旺盛,變回成從前的以利亞。

神永遠的食糧-水和麵包裡包含著祂無限的愛。我們不是在自己的信仰下所供給的,而是在以祂永遠的大愛為底所做的無限供給。在羅騰樹陰影下的以利亞雖然完全顯示出人類的有限性,但真正重要的是他聽進去了耶和華的聲音。

雖然我們的生活和從前一樣辛苦又艱難,不能免於自怨自哀,但是事實上正存在著一位以細微的聲音向我們說話的祂。而且和以利亞時代沒有兩樣地,祂仍透過彌撒毫不吝惜的賜給我們生命的麵包和水。